欢迎访问西藏民族大学二十大专题网站

民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西藏民族大学二十大专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民大行动
【喜迎二十大】扎根祖国大地 发挥哲学社科优势 更好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西藏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2-10-14  浏览次数:[3554]

金秋,百谷丰登;种子,孕育希望。

在刚刚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中,我校20项课题获批立项,其中包括2项重点,立项率高达31%,立项数全国排名第69位。近五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88项,全国所有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85位。这是学校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出的新果,展示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学校始终坚持科研服务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定位,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科研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用”结合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突出自主攻关、协同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民大人展望着更辉煌的未来。

守正创新:基础研究扎实推进

基础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西藏研究领域的基础问题研究不放松,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取得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开创了多个独具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奠定了厚实的学术底蕴,使学校成了重要的藏学研究阵地,也为推动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应有贡献。

筚路蓝缕立基础。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老一辈学人迎来了他们的学术新生。1979年起,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顾祖成教授带领团队,每天从咸阳坐公交车到位于西安的陕西省图书馆,从卷帙浩繁的《明实录》《清实录》中辑录藏族史料。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整理汇编的《明实录藏族史料》(3辑)《清实录藏族史料》(10辑)两部大型史料集,至1985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部出版。这两部史料集不仅是国内有关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而且被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和藏学研究机构所收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顾教授团队筚路蓝缕、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使甘坐冷板凳成了学校科研的优良传统,开创了良好的学风,奠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多点开花厚传统。顾祖成带领团队致力于基础性的史料整理研究的同时,彭英全、于乃昌、程福宁、吴逢箴、张天锁、申新泰等老一辈学人分别在西藏审美学、文章学、汉藏翻译、哲学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学校老一辈学人的开创之功,不仅奠立了厚实的研究基础,也为推动此一时期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推进。索南才让、陈立明、孙林、乔根锁、狄方耀、周德仓、杨小峻等一大批学人分别在西藏民俗、西藏历史、哲学、西藏经济、西藏新闻传播、西藏教育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民族大学已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形成了良好学风,一大批青年学人积极投身西藏研究,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致力推进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民大学人的自觉使命担当。

求实创新结新果。近年来,学校坚持“老中青专家学者团结协作”的梯队建设模式,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走到了学科研究前沿。1996年,自治区“教委”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编体现西藏特色的教材,委托顾祖成教授主持编纂《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简明教程》。该教材的出版,为全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直接依据。近年,学校整合力量,加强团队建设,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研究团队的实力进一步加强,服务当前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教育的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5月,《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对学校“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研究”团队的三代学术骨干团结协作的事迹做了报道。

经世致用:服务社会成果丰硕

经世致用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致力于基础研究的同时,始终关切现实、关切社会,自觉以服务西藏工作需要为己任,一大批成果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咨政成果丰硕。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更加积极主动的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西藏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先后围绕南亚大通道建设、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十三对关系”、“十大工程”、“七大产业”、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等问题,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与咨政建言作用,产出了一批高质量智库成果,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智库专家。学校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通过深入调研,撰写成果要报、咨询报告、调研报告等各类咨政成果200余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服务现实能力大幅提升。近年,学校专家先后承担了国务院扶贫办脱贫专项评估、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专题调研、西藏自治区党委重大委托课题、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协同研究等众多重大攻关任务,承担了《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西藏自治区2016-2025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新常态下“十三五”期间西藏新型城镇化与就业促进问题研究》《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6-2020)》《西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三五规划》《西藏自治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成效评估》等重要应用型项目,直接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另外,学校陈立明教授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南亚研究所与中科院地理所围绕着西藏面向南亚大通道建设、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主题开展调研,并产出系列成果。

学术交流迈上新台阶。全国性高层次藏学会议“藏秦·喜马拉雅论坛”已形成机制,每届论坛都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上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言交流,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对论坛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承办了教育部CALIS、CADAL西藏中心第七次工作会议,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高质量发展会议,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藏秦讲堂”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大讲堂之一,每学期举办十余场专题学术讲座报告。学校专家多次应邀到尼泊尔等国参加国际学术论坛,拓展南亚大通道研究。成为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的积极推进者和重要参与者,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西藏自治区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研讨会”,在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学校坚持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指引,锚定“四件大事”,聚焦“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固边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领域,加大理论与现实研究,相关成果正在陆续推出。

勇攀高峰:重大研究取得突破

重大研究取得突破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大支持对重大项目的培育,举全校之力组建研究团队,确定主攻方向,协同合作,以勇攀高峰的毅力实现了重大研究取得突破的喜人成就。

重大基础研究推陈出新。2019年,由顾祖成教授担任名誉主编,孔繁秀研究馆员任主编,学校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参与,历时5年完成了“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的推陈出新,正式出版了11册的《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该丛书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被评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和“百部好书”扶持项目资助出版的精品图书,也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受到学界的一致好评,为新时代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园地增添了色彩。“西藏高原相关疾病分子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康龙丽教授率领其团队用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世居在西藏自治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以及夏尔巴人和僜人全部都来自中原”。2021年7月《光明日报》专门报道了我校康龙丽教授研究团队“夏尔巴人线粒体基因高海拔适应性变异”方面的研究成果。另外,孔繁秀主持实施的“西藏文化特色数据库”,历时八年于2021年建成。该数据库包括“民大文库”“外文文献库”“木刻版画库”“藏戏资源库”“格萨尔资源库”等十多个子库,这不仅奏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古籍研究的新华章,也为广大学者获取资料提供了便利。

重大战略任务加紧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学校以大力推进“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主线,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发挥协同创新机制优势,加强学术研究,不断为西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智力支撑。目前,所承担的自治区党委重大委托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已结题,最终成果“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丛书(7册)”已进入出版阶段;承担编写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也已进入出版阶段。所承担的自治区党委重大委托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实践研究》正在按计划加紧推进。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2021年,由学校侯希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西藏及四省涉藏地区民主改革档案资料整理和民主改革史研究》获批立项,实现了西藏民族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突破,也是西藏自治区年度唯一一项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2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中,我校袁书会教授的选题《清代驻藏大臣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名列其中,当前正在组织申报。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将以重大项目为带动,不断迈上新台阶。

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学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家民委优秀成果、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高水平奖项上收获颇丰,呈现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文、图:科研处/审核:张传庆/编辑:陈庆芝


版权所有©2022 西藏民族大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网站

  网站制作: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地址; 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