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诊断学精品课程>>诊断学教学大纲

C0413010--诊断学理论大纲--公卫

发布时间:2016-12-21 信息来源:附属医院  浏览次数:64151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

 

   

 

 

 课程代码:C0413010

 

课程名称:诊断学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事业管理学

 

 

 

临床教研室制

 

201211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C0413010

课程名称:诊断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和年级: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  二年级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总学时:85学时(理论:51学时,实验:34学时)     学分:5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

平行课程:药理学

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儿科学

课程简介: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也是临床各的基础。《诊断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发展规律、机制及建立诊断的临床思维程序,从而以科学态度在各种情况下去认识疾病。课程内容是各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加强临床实践的训练,在教师带领下反复进行规范化体查手法的操作和进行问诊、写病史的训练,经过上述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收集病史,独立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和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诊断学》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常见症状、检体诊断、常用诊断技术、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超声诊断学及内镜检查

推荐教材:

教科书。邓长生主编,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4月

参考书目:

1、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邹萍,魏武,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王鸿利。实验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步务会通过文件,2002

二、课程总目标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是培养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键学科。强调指出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此外,还必须建立客观的诊思维方法方能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目的。培养良好的医生素质也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时分配

章节

授课内容

授课学时

 

绪论

1

第一篇

常见症状

5

第二篇

问诊

1

第三篇

检体诊断

50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1

第二章

一般检查

1

第三章

头颈部检查

2

第四章

胸部检查

16

 

肺与胸膜

8

 

心脏及血管

8

第五章

腹部检查

4

第六章

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自学

第七章

脊柱与四肢检查

1

第八章

神经系统检查

1

第九章

全身体格检查

1

第四篇

实验诊断

7

第一章

血液检查

1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0.5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查

0.5

第四章

尿液和肾功能检查

1

第五章

粪便检查

1

第六章

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1

第七章

脑脊液及浆膜穿刺液检查

1

第八章

临床免疫学检查

1

第五篇

医学影像诊断

1

第六篇

器械检查

7

第一章

心电图检查

6

第二章

超声检查

1

第七篇

常用诊断技术

1

第八篇

病历书写及诊断思维方法

1

总      计

 

51

 

绪论

【教学目标】

1. 掌握:诊断学的概念、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临床诊断的种类。

2. 熟悉: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了解: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与要求。

【教学内容】

1. 诊断学的概念

2.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1.病史采集(问诊)

  3.2.常见症状与体征

  3.3.体格检查

  3.4.实验室检查

  3.5.辅助检查:包括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内镜检查、其他

4. 临床诊断的种类与诊断思维

   4.1.临床诊断的种类: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

   4.2.诊断思维

5. 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与要求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作业】

1. 诊断学的概念

2. 诊断学的主要内包括哪些?

3. 什么是症状?什么是体征?

4. 一个疾病的完整诊断包括哪些?

  第一篇 常见症状

【教学目标】

1. 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特点、出现原因及临床意义。

2. 熟悉:常见症状发生机理,如何围绕有关症状进行问诊

3. 了解:症状分析对疾病诊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 概念: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使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 病因与分类:

  2.1.感染性发热

 2.2.非感染性发热:

3. 发生机制  

4. 临床表现  

4.1.发热的分度

4.2.发热的过程及特点

  4.2.1.体温上升期

  4.2.2.高热期

  4.2.3.体温下降期

4.3.临床常见的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浪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5. 伴随症状

6. 问诊要点  尤其是感染性发热的问诊要点。

第二节    

1.疼痛的概念

2.发生机制

3.疼痛的类型:皮肤痛、内脏痛、牵涉痛、深部痛。

4.临床常见的几种疼痛的特点:头痛、胸痛、腹痛。

第三节    

1、水肿的概念

2、发生机制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异常。

3、病因与临床表现

  3.1.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内分泌源性、其他原因),

3.2.局限性水肿(局部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血管神经性水肿、其他)。

4、伴随症状。

5、检查要点  心脏及肝脏等的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第四节  皮肤粘膜出血

1、概念

2、病因及发病机制:血管壁功能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3、临床表现  瘀点、紫癜、瘀斑、血肿。

4、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  病史,出血缓急及时间。

第五节  呼吸困难

1、概念及发生机制  通气的需要量超过呼吸器官的通气能力。

2、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血液病、神经精神因素。

3、临床表现  

3.1.肺源性呼吸困难

3.1.1.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

3.1.2.呼气性呼吸困难、

3.1.3.混合性呼吸困难;

3.2.心源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3.中毒性呼吸困难,

3.4.血源性呼吸困难

3.5.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4、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  重点是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如血气分析、X线检查等)。

第六节  咳嗽与咯痰

1、概念

2、病因  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因素。

3、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发作与时间规律、音色,痰的性状及量。

4、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重点是心、肺的体格检查,痰液检查,X线等影像学检查。

第七节    

1、概念   咯血与呕血的区别。

2、病因   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其他疾病。

3、临床表现  病史、年龄与生活习惯、咯血量及其性状、全身情况

4、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  心、肺的体格检查,痰液检查,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第八节    

1、概念

2、发生机制  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

3、病因与临床表现

3.1.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和混合性发绀)

3.2. 血液中异常血红蛋白增多(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和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4、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  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尤其是心、肺的体检,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第九节    

1、概念

2、发生机制  心悸,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或心搏增强。

3、病因与临床表现

3.1. 心脏搏动增强  生理性、病理性

3.2. 心律失常

3.3. 心血管神经症。

4、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  病史、诱因及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如心电图检查)。

第十节  恶心与呕吐

1、概念

2、病因与发生机制

2.1. 反射性呕吐

2.2. 中枢性呕吐

2.3. 前庭障碍性

2.4. 神经性呕吐。

3、临床表现:呕吐物的性质、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的特点、呕吐的时间

4、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  诱发因素、呕吐程度、呕吐物性状、呕吐的伴随症状。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第十一节  呕血与便血

1、概念  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2、呕血与便血的区别。

3、病因  消化系统疾病(食管疾病、胃与十二直肠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直肠与肛管疾病、结肠疾病、小肠疾病)、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及其他疾病。

4、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失血性休克、发热、血液学改变、氮质血症。

5、伴随症状

6、问诊要点  发病年龄、季节,诱因,呕血方式。便血颜色为鲜红还是暗红,病史及伴随症状。确定是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出血量估计,伴随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第十二节    

1、概念

2、分类与病因  

2.1.  急性腹泻:急性肠道疾病、急性中毒、传染病、药物性腹泻、其他全身性感染、其他疾病。

2.2.  慢性腹泻:消化系统疾病(胃部疾病、肠道疾病、胰腺疾病、肝疾病)、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疾病、药源性腹泻、其他系统疾病。

3、腹泻的发生机制:分泌性、渗透性、渗出性、吸收不良性、动力性腹泻。

4、临床表现:发病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等,起病及病程、排便情况与粪便性状,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5、伴随症状。

6、问诊要点  发病季节、诱因及缓解因素、诊疗经过及伴随体征,直肠指检,粪便检查及其他检查。

第十三节    

1、概念  黄疸、显性黄疸、隐性黄疸。

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粪)胆原、尿(粪)胆素、尿胆红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3、黄疸的分类:

3.1.按病因学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3.2.按胆红素性质分为: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增高性黄疸

4、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可列表)。

5、伴随症状

6、问诊要点:病程、诱因、年龄及黄疸的特点。体格检查,B型超声、X线、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CT等影像学检查。

第十四节 血尿

1、 概念:血尿、镜下血尿、肉眼血尿

2、 病因:泌尿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尿路邻近器官疾病、化学品或药品对尿路的损害、功能性血尿

3、 临床表现:尿颜色的改变、分段尿异常、镜下血尿、症状性血尿、无症状血尿

4、 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如尿常规检查、尿培养,静脉肾盂造影等)。

第十五节  尿频、尿急、尿痛

1、概念  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刺激征

2、病因与临床表现  尿量增多的疾病,尿路感染,尿路梗阻等。

3、伴随症状

4、问诊要点: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如尿常规检查、尿培养,静脉肾盂造影等)。

第十六节  眩晕

1、概念

2、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2.1. 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

2.2. 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内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癫痫。

2.3. 其他原因的眩晕

3、伴随症状

4、问诊要点  病史、诱因、伴随症状,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第十七节  晕厥

1、概念

2、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2.1. 血管舒缩障碍:单纯性晕厥(血管抑制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颈动脉窦综合征、排尿性晕厥、咳嗽性晕厥、其他因素。

2.2. 心源性晕厥

2.3. 脑源性晕厥

2.4. 血液成分异常:低血糖综合征、通气过度综合征、重症贫血、高原晕厥。

3、伴随症状

4、问诊要点  病史、诱因、伴随症状,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第十八节  意识障碍

1、概念  

2、病因及发生机制  重症急性感染、颅脑非感染性疾病、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心血管疾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外源性中毒、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

3、临床表现  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谵妄。

4、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  既往史、发病诱因,体格检查尤其是生命征及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如脑电图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性地重点讲授,其余内容以自学为主。
   二、在检体诊断和实验诊断的讲授中,注意联系有关的常见症状。
   三、结合临床实习及典型病历示教,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作业】
   1.何谓发热?临床常见的热型有哪些?有何诊断意义?
   2.何谓水肿?水肿有哪些常见原因?
   3.呼吸困难有哪些常见原因及临床表现?
   4.何谓咯血和呕血?两者如何鉴别?
   5. 临床常见的恶心与呕吐的原因有哪些

6. 腹泻发病的机制有哪些?
   7何为黄疸?按病因学分为哪几类?

8. 什么是眩晕?临床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9. 晕厥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10.什么叫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第二篇 问诊

【教学目标】

1. 掌握:问诊的内容

2. 熟悉:问诊的概念、重要性、方法与技巧

3. 了解:特殊情况下的问诊技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诊的重要性

1. 问诊的概念: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系统询问而获得临床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又称为病史采集。

2. 问诊的重要性。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 一般项目

2 主诉 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3 现病史:起病情况、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特点、病因与诱因、病情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4 既往史;(系统回顾)

5.个人史: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与嗜好、冶游史、吸毒史。

6.婚姻史

7.月经史:月经史的记录格式

8.生育史

9.家族史

第三节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1. 普通患者的问诊

2. 特殊患者的问诊。

第四节 问诊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的内容和方法,实习时在问诊或病房询问病人,并将问诊资料按要求整理后书写病历(病史部分),交教师审阅。

【作业】

  1.问诊应包括哪些内容?
     2.月经史的记录格式如何书写?

第三篇 检体诊断

第一 基本检查

【教学目标】

1.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5种基本的检查方法。掌握5种基本叩诊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 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3. 了解:了解视诊、触诊和听诊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概念:检体诊断、体格检查、体征。

 2、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3、视诊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4、触诊的概念、意义、方法与分类、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叩诊的概念、方法(直接、间接叩诊)、适应范围,五种叩诊音(清音、浊音、实音、鼓音和过清音)的发生机制、特点和出现部位。重点讲授间接叩诊的手法及五种叩诊音。

 6、听诊的概念、方法及注意事项。

 7、嗅诊的概念、适应范围,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

1.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适用范围?

 2.临床上叩诊音分几种?各有何特点?

第二章 一般检查

【教学目标】

1、 掌握:体温(T)、脉搏(P)、呼吸(R)、血压(BP)等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2、 掌握浅表淋巴结检查法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3、 熟悉发育与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4、 熟悉皮肤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

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生命征

2.1. 概念:

2.2. 体温:体温的测量方法以及各自的正常值、优缺点、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体温异常的临床意义。

2.3 脉搏的检查法(见第四章第六节)

2.4. 呼吸的检查法(见第四章第三节)。

2.5. 血压的测量方法(见第四章第六节)。

3、发育与体型:发育与体型的检查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4、营养:营养状况的确定,营养不良及营养过度的常见原因。

5、意识状态:(见第一篇第十八节)

6、面容与表情:常见典型面容(急性病容、慢性病容、贫血面容、肝病面容、肾病面容、甲亢面容、粘液性水肿面容、满月面容、肢端肥大症面容、二尖瓣面容、伤寒面容、苦笑面容、面具面容)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7、体位:

7.1. 概念:体位是指被检查者身体所处的状态。

7.2. 被动体位

7.3. 强迫体位

8、步态:

8.1. 概念:步态及走路时所表现的姿态。

8.2. 异常步态(偏瘫、蹒跚、醉酒、慌张、跨阈、剪刀式及共济失调步态,间歇性跛行)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皮肤

1、 皮肤颜色、湿度、弹性、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 皮疹、脱屑、出血、蜘蛛痣与肝掌、水肿、溃疡与瘢痕、皮下结节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3、 毛发分布异常、脱发、毛发异常增多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淋巴结

1、 浅表淋巴结的组群分布。

2、 浅表淋巴结的检查顺序、方法及内容,

3、 局部或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讲授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并在临床实习中进行观察分析。

 

[复习思考提纲]
   1.观察面容和表情有什么临床价值?
    2.体位观察对诊断疾病有什么意义?
    3.淋巴结的检查顺序如何?淋巴结肿大(局限或全身性)有哪些特点和原因?
                                           第三章 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标】

1、掌握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反射、集合反射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掌握巩膜黄染、瞳孔大小异常、鼻窦压痛、扁桃体肿大的临床意义。掌握甲状腺、气管位置、颈部静脉、颈部动脉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2、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熟悉头、颈部正常状态和异常的临床意义

3、了解头部器官的其他检查内容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了解颈部外形及活动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 头颅的一般检查:头发、头皮、头颅大小、形状及运动。

2、 眼、耳、鼻检查:

2.1. 眉毛、眼睑、泪囊、结膜、巩膜、角膜的一般检查,

2.2. 眼球外形、眼球运动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2.3. 瞳孔的形状与大小、对光反射、调节与集合反射的检查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2.4. 外耳、鼓膜、乳突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2.5. 鼻外形、鼻前庭和鼻窦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2.6. 口唇、口腔粘膜、牙齿及牙龈、舌、咽及扁桃体、腮腺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3、颈部检查

3.1. 颈部外形、活动、颈项强直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3.2. 颈部血管:颈动脉搏动、颈静脉怒张及颈部血管杂音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3.3. 甲状腺检查法,甲状腺肿大及临床意义。

3.4. 气管位置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1、通过教具进行课堂讲授,在正常人体检查时先示教,然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方法和顺序。
    2、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识别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提纲]
   1.检查瞳孔时要注意哪些变化?如何检查?
   2.扁桃体增大如何分度?
   3.颈部血管有哪些异常体征?有何临床意义?
   4.甲状腺肿大如何分度?
   5.举历说明气管的偏移方向可判断病变的位置和性质。

第四章 胸部检查

【教学目标】

1掌握乳房的检查方法
   2、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部及肺部检查中的应用及其规范查体手法。
   3掌握3种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部位,病理

      性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4掌握干啰音、湿啰音、捻发音和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5、熟悉胸部体表标志异常胸廓和脊柱畸形的类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6、熟悉呼吸类型、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运动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7、熟悉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8、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9、了解胸膜摩擦感、肺上界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胸部的体表标志

1、 前、侧、后胸壁上的骨性标志(胸骨角、第七颈椎棘突、肩胛下角)的临床意义。

2、 人工划定的垂直线的临床意义。

3、 胸部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胸壁、胸廓与乳房

1、 胸壁:静脉曲张、皮下气肿、胸骨压痛的临床意义。

2、 正常胸廓的特点。

3、 异常胸廓(桶状胸、扁平胸、鸡胸、漏斗胸、局部凹陷及隆起)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4、 脊柱畸形及其对胸廓的影响。

5、 乳房检查法(视诊、触诊),乳房常见病变(尤其是肿瘤)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肺和胸膜

1、视诊:正常和异常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和异常胸部语音震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叩诊:

3.1.正常胸部叩诊音的分布范围,

3.2.肺上界、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3.3.胸部病理性叩诊音(实音与浊音、鼓音、郭清音)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4、听诊:

4.1.正常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听诊部位;

4.2.异常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临床意义。

4.3啰音:干啰音、湿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4.4.语音共振:发生机制、检查方法及减弱、增强的临床意义。

4.5.胸膜摩擦音: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肺部常见病变(肺炎链球菌肺炎(大叶性肺炎)、胸腔积液、气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的体征。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视、触、叩、听诊在胸廓肺部检查中的应用,正常体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2、教师示教并指导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检查的顺序、方法及正常肺部体征。
   3、应用视听教材并在临床实习中示教典型体征,使学生掌握肺部各种异常体征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4、通过实习达到能分析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并达到能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的问诊及肺

 部检查记录。  
[复习思考提纲]
   1.呼吸频率及节律异常有何临床意义?
   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呼吸间停呼吸(Biot呼吸有何不同?各有什么意义?
   3.语音震颤增强、减弱消失可见于哪些疾病?
   4.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范围的叩诊法、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5.正常呼吸音分几类?各有何特点?正常分布如何?
   6.异常呼吸音分几类?各有保临床意义?
   8.啰音有几类?各种啰音发生的机理是什么?有何听诊特点?临床意义是什么?
   9.什么叫语音共振?如何检查?其改变有何临床意义?
   10.胸膜摩擦音发生的机理是什么?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如何?
   11.典型大叶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腔积液、气胸可出现哪些阳性体征?

 

第五节   心脏

【教学目标】

1、掌握心脏视、触、叩、听诊检查顺序、内容和方法,能比较准确的叩出心界。
   2、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并熟悉各瓣膜区杂音的意义。

3、掌握震颤的发生机制、检查方法和常见震颤的临床意义。

4、掌握心脏杂音的发生机制、特征和临床意义,各瓣膜听诊区收缩期、舒张期杂音的临床意义,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的区别。

5、掌握掌握呼吸性窦律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6、掌握血压测定方法,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7、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8、熟悉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听诊特点。 

9、熟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0、了解血管视、触、听诊检查方法。
     11、了解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和强弱。

12、了解心包摩擦感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13了解收缩期三音律、收缩期前奔马律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 心脏视诊:

1.1.心前区隆起,

1.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弱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1.3.心前区其它部位异常搏动。

2. 心脏触诊:

2.1.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弱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2.2. 震颤:生机理及各种震颤(出现的时期和部位)的临床意义;

2.3. 心包摩擦感发生的机理和临床意义。

3. 心脏叩诊:

3.1.心浊音界叩诊方法:

3.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其心界各部的组成;

3.3.心脏浊音界的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4. 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 心脏听诊:

4.1. 心脏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4.2. 听诊顺序;

4.3. 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檫音。

4.4. 正常心率,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性窦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

4.5. 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二、三心音(S1S2S3),S1S2的强度与性质的变化及其区别。

4.6. 心音的变化:

4.6.1. 心音强度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4.6.2. 心音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4.6.3. 心音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第一、第二心音分裂)。

4.7. 额外心音:(收缩早期喷射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奔马律、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及心包叩击音)的原因、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4.8. 心脏杂音:

4.8.1. 杂音产生的机制:血流加速、瓣膜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异常血流通道、心腔内漂浮物、大血管瘤样扩张。

4.8.2. 分析杂音时的注意点(部位、时期、性质、传导、强度,杂音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

4.8.3. 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4.8.4. 功能性杂音与器质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

4.9. 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临床意义,以及与胸膜摩擦音、胸膜心包摩擦音的鉴别。

第六节  血管检查

1、 视诊:肝颈静脉回流征,毛细血管搏动征;

2、 触诊:动脉搏动、脉率、脉律、水冲脉、交替脉、奇脉等。

3、 听诊:射枪音、Duroziez双重杂音、病理性动脉杂音。

4、 周围血管征。

5、 血压的测量方法、注意事项,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范围。

第七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心脏常见疾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的体征。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视、触、叩、听诊在心脏和血管检查中应用,正常体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2、教师示教并指导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的顺序和规范手法,掌握正常体征。
   3、应用录音、录像等视听教材,并在临床实习中指导学生进行检查,逐步掌握心脏及血管的常见体征及其

临床意义。
   4、通过实习达到能分析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并能书写循环系统疾病的问诊及检查记录。
  [复习思考提纲]
   1.心尖搏动如何检查?其变异有什么临床意义?
   2.怎样检查心浊音界?患有心血管疾病时心浊音界可发生哪些变化?
   3.何谓震颤?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4.何谓瓣膜听诊区?常用的心脏瓣膜听诊区是什么?
   5.心脏听诊的内容包括哪些?
   6.心房纤颤的听诊特点是什么?
   7.正常心音有哪些?产生的机理如何?如何区别第一、第二心音?
   8.何谓心音分裂?有何临床意义?
   9.什么叫额外心音?包括哪些内容?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10.心脏杂音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1.分析心脏杂音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12.收缩期杂音分级标准是什么?
   13.如何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
   14.如何检查心包摩擦音?怎样与此同时胸膜摩擦音、胸膜心包摩擦音相鉴别?
   15.肝颈静脉回流征如何检查?有什么临床意义?
   16.何谓周围血管征阳性?可见于哪些疾病?
   17.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奇脉?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如何测试?
   18.典型的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可哪些阳性体征?

第五章 腹部

【教学目标】

1掌握腹部触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腹部肿块的触诊法和临床意义。

3以肝、脾触诊为重点,掌握腹部视、触、叩、听诊的规范方法。

4、掌握移动性浊音和叩击痛的检查法和临床意义。

5、掌握肠蠕动音的发生机制、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6、掌握腹部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液波震颤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7熟悉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8、熟悉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9、熟悉腹壁皮肤改变、腹壁静脉曲张、疝、蠕动波的临床意义。

10、熟悉正常腹部能触到的脏器。

11、熟悉腹部的叩诊音,肝脏、胃泡鼓音区、脾脏、膀胱的叩诊。

12、熟悉震水音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13、了解腹部血管杂音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1.1.体表标志:胸骨剑突、肋弓下缘、耻骨联合、髂前上棘、脐、腹中线等。

1.2.腹部分区:四区法、九区法。
   2、腹部检查
     2.1.视诊
     2.1.1.腹部外形;
     2.1.2.呼吸运动;
     2.1.3.腹壁皮肤和静脉曲张;

2.1.4. 脐部
     2.1.5.胃肠蠕动波。
     2.2.触诊
     2.2.1.触壁紧张度;
     2.2.2.压痛和反跳痛及其临床意义;
     2.2.3.腹部包块触诊时注意点(位置、大小、形态、硬度、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及

               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2.2.4.液波震颤(波动感)的检查方法及意义;
     2.2.5.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意义;
     2.2.6.肝脏触诊:

2.2.6.1.单手触诊法和双手触诊法的方法,

2.2.6.2.触诊内容(大小、质地、表面、形态、边缘、压痛、搏动等);

2.2.6.3.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2.2.7.胆囊触诊:Murphy征及胆囊触痛阳性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2.8.脾脏触诊:

2.2.8.1.触诊方法

2.2.8.2.脾肿大测量法;

2.2.8.3.脾大的临床意义
     2.2.9.肾脏触诊的方法及压痛点;
     2.2.10.正常腹部可触到的脏器。
   2.3.叩诊
     2.3.1.肝脾音界:包括肝上界、肝下界;
     2.3.2.胃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
     2.3.3.移动性浊音;
     2.3.4.脊肋角叩痛。
   2.4.听诊
     2.4.1.肠鸣音;
     2.4.2.振水音;
     2.4.3.血管杂音。

3、 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腹部包块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腹部的视、触、叩、听诊,并以肝脏和脾脏的触诊为重点
   2、教师示教并指导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注意检查方法和规范化。
   3、应用视听教材及通过临床实习,观察腹部异常体征的表现,掌握其临床意义。
   4、通过实习达到能分析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并能写出腹部疾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复习思考提纲]
   1.四区法和九区法如何划分?各区内包含哪些重要脏器?
   2.腹部视诊包括哪些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3.如何识别腹壁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有何临床意义?
   4.何谓压痛、反跳痛?怎样测试?有何意义?
   5.触诊腹部包块应注意哪些情况?
   6.如何检查液波震颤?有何临床意义?
   7.触到肝脏时应注意哪些内容?
   8.正常人肝脏的大小、质地、表面,边缘及夺痛情况如何?
   9.何谓Murphy征?何谓胆囊触痛阳性?有何临床意义?
   10.怎样标记肿大的脾脏?脾脏如何判断轻、中、高度肿大?
   11.正常情况下腹部可触到哪些脏器?
   12.腹部膨隆时怎样区分是卵巢肿还是腹水?
   13.何谓肠鸣音亢进、减弱和消失?有何临床意义?
   14.典型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腹部包块可有哪些症状和体征?

第六章  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

【教学目标】

1、 了解男性外生殖器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2、 了解肛门和直肠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教学内容

1、 男性外生殖器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2、 女性外生殖器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3、 肛门和直肠的视诊、触诊方法及内容。

教学方法自学。

第七章 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标】

1、掌握梭形关节、爪形手、杵状指、匙状指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2、熟悉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叩击痛及压痛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3、了解四肢形态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脊柱
    1.1.脊柱正常弯曲度、畸形与其临床意义。
    1.2.脊柱运动功能障碍、压痛和叩击痛的临床意义。
   2、四肢
    1.形态异常(腕关节变形、指关节变形、膝关节变形、杵状指、匙状甲、肢端肥大症、膝内翻、膝外翻、

     足内翻、足外翻、肌肉萎缩、骨折与关节脱位、下肢静脉曲张、水肿)
    2.运动功能障碍。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并示教脊柱四肢检查方法。
     2、学生互相练习,结合教学录像片,使学生掌握检查方法及其意义。
     [复习思考提纲]
     1.何谓脊柱前凸、后凸?有何临床意义?
     2.何谓浮髌现象?有何临床意义?
     3.何谓梭形关节、爪形手、杵状指、匙状指?见于哪些疾病?

第八章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标】

1、 掌握运动功能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 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3、 熟悉脑神经检查及感觉功能检查的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4、 了解经系统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5、了解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12对脑神经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2、感觉功能(浅感觉、深感觉、皮质感觉)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3、运动功能(随意运动与肌力、肌张力、不随意运动、共济运动)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4、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4.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跖反射及肛门反射。
   4.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
   4.3.病理反射(锥体束征):
     4.3.1.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及其临床意义。

4.3.2. 奥本海姆征(Oppenheim征)、戈登征(Gordon征)、查多克征(Chaddock征)。
     4.3.3.霍夫曼征(Hoffmann征)。
     4.3.4. 阵挛:踝阵挛、膑阵挛。
   4.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匿格征(Kernig征)和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征)。
   4.5.拉塞格征(Lesegue征)。

5、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6、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栓形成)的体征。

[教学方法]

 1、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和意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检查,以掌握正确的神经反射检查方法。
  2、示教并应用教学录像片,使学生熟悉病理状态下的神经系统表现,结合临床分析阳性体征的意义。
 [复习思考提纲]
   1.什么叫浅反射?有哪些测试方法?各有何临床意义?
   2.何谓深反射?包括哪些检查?各有何临床意义?
   3.何谓锥体束征?如何测试?阳性者见于何种情况?
   4.什么是脑膜刺激征?有哪些测试方法?有何临床意义? 

第九章 全身体格检查

目的要求

了解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项目。

教学内容

 1、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2、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观看录像。

第四篇 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课应强调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为教学的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选择实验室检查的原则,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征。熟悉或了解检验原理和方法、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重点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能联系临

床,正常解释检验结果,并能正确分析判断,以指导临床诊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第一章 血液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了解上述各项检验的检验方法。
   2、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各项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适应征,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了解溶血性贫血常用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
     1.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及参考值。
     1.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变化,以及病理性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以减少为主)。
   2、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2.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2. 2.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3、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6、红细胞沉降率

6.1. 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6.2.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值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应用征、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的选择原则,以及送检要求。
   2、了解血细胞发育规律、骨髓增生程度分级、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比值。
[教学内容]
 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选择原则及临床意义。
  2、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
 3、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4、简述正常骨髓象,

[教学方法] 骨髓穿刺术(骨髓标本采集)的录像示教。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引起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
  2、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法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简要复习正常止血与凝血机制。
  2、常用的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束臂试验、血块退缩试验、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等)的检验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 尿液肾功能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尿液检验方法,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常用肾功能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尿液检验
    1.1.尿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1.2.尿液检查的内容和研究意义:
     1.2.1.一般性状:尿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比重。
     1.2.2.化学检查:蛋白质、糖、酮体。
     1.2.3.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结晶体。、
   2、肾功能试验
    2.1.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2.1.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2.1.2.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测定。
      2.1.3.浓缩稀释试验。
      2.2.4.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2.2.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第五章  粪便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粪便检验法,掌握其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2、熟悉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掌握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标本的采集。
   2、粪便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2.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形状、性状、气味及肉眼所见。
    2.2.显微镜检查:细胞、寄生虫虫卵、原虫、脂肪滴及食物残渣等。
    2.3. 隐血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六章 肝功能试验室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常用肝功能试验及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原理,掌握参考值、临床意义及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
   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定量及比值、血清蛋白电泳,甲种胎儿蛋白测定。
   2、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定量测定、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
   3、血清酶学系检查:血清转氨酶、磷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移酶、单胺氧化酶等。
   4、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
   5、肝功能试验的选用原则。
                             第七章 脑脊液及浆膜穿刺液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脊液检验的临床意义、适应征及参考值。熟悉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2、掌握浆膜腔积液检查的临床意义,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教学内容]
   1、脑脊液检查
    1.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征及标本采集。
    1.2.检验内容
      1.2.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透明度、凝固性。
      1.2.2.化学检查:蛋白质定性及定量、糖定量、氯化物定量。
      1.2.3.显微影检查:细胞计数及分类。
     1.2.4.细菌学检查。
     1.2.5.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2、浆膜腔积液检验
    2.1.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透明度、凝固性、比重等。
    2.2.化学检查:粘蛋白定性试验、蛋白定量。
    2.3.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细胞分类、肿瘤细胞检查等。
    2.4.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及常见渗出液的特点。

                     第八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肥达(Widal)试验的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2、掌握免疫球蛋白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熟悉自身抗体检查的常用项目:类风湿因子测定、抗核抗体的检查抗双股DNA抗体测定、抗ENA抗体测定。 

  了解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肥达试验:
    1.1.原理。
   1.2.参考值。
   1.3.临床意义。
  2、免疫功能检查
   2.1.免疫试蛋白测定: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2.补体检查:总补体及补体单一成分C3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3.T、B淋巴细胞检查:免疫学检测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4.自身抗体的检查: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双股DNA抗体、抗ENA抗体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1、理论课:讲授参考值,结合病历讲授其临床意义。
   2、实习课:学会分析化验单,结合病历进行临床思考。

 第五篇 医学影像学诊断

[教学要求]
    1、了解医学影像学的概念。

  2、熟悉X线、CT、磁共振成像简单原理。

3、掌握呼吸系统正常和常见病的X线、CT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4、了解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关节系统正常和常见病的X线、CT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范围
 2X线、C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2.1、呼吸系统正常和常见病的X线、CT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2.2、循环系统正常和常见病的X线、CT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2.3、消化系统正常和常见病的X线、CT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2.4、神经系统正常和常见病CT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2.5、骨骼肌肉关节系统正常和常见病的X线、CT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1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范围。

 2、利用多媒体、图片示教正常组织器官及常见疾病影像诊断学特征。

 3、实习时,观察X线、CT影像检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常见疾病X线、CT影像影像特征。

 

第六篇 器械检查

第一章 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正常值。

2掌握心电图的正确操作。

3、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4、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5、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教学内容〕

1、简述心电图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电图发生原理、常用导联、心电轴的概念,心电图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2、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及其正常值。

3、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4、介绍几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4.1. 左、右房、室肥大。

4.2. 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逸搏和逸搏心律)。

4.3. 心房颤动。

4.4. 心肌缺血、心肌梗塞。

〔教学方法〕

1、以讲图形特点为主,采取边讲解,边看图,边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正常心电图的测量及几种异常心电图的教学。

2、学生独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异常心电图,并写出报告,交教师批阅。

[复习思考提纲]
   1.心电图由哪些波、段、间期组成?各有何意义?
   2.心电图临床应用范围是什么?
   3.左右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有何特点?
   4.急性心肌梗塞有何特异性的心电图表现?
   5.心律失常如何分类?
   6.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逸搏与逸搏心

  律各有何特征?

                                   第二章   超声检查
[教学要求]
   了解超声波诊断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包括超声诊断的原理、分类和临床应用范围
   2、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2.1.肝、胆、胰、脾、肾、膀胱等器官正常及病理声像图。
     2.2.子宫、附件正常及病理声像图,正常胎儿及异常胎儿声像图。
     2.3.心脏:常用二维切面图,M型曲线图,多谱勒血流图,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表现。
[教学方法]
   1、讲授超声诊断的基本及分类。
   2、利用多媒体、图片示教正常组织器官及常见疾病超声图像特征。
   3、实习时,观察超声波检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常见疾病超声图像特征。

 


                                   第七篇  常用诊断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临床常用诊断技术(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临床常用诊断技术(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操

 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强调无菌观念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录像讲解。
                                  第八篇 病历书写及诊断思维方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完整病历的格式、内容及书写方法。

2、 熟悉入院记录、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转科记录、死亡记录、出院记录的书写内容。

3、 了解病历书写在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中,以及作为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4、 了解诊断步骤、基本原则和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5、 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并能够了解病人主诉、症状或体征的内在联系及临床意义,能够进行系统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6、 能将问诊和体检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迹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教学内容

1、病历的主要意义

2、病历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3、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和内容

3.1.门诊病历

3.2.住院病历

3.3.常用医疗文件:入院记录、再次入院记录、24小时入出院记录和24小时入院死亡记录、病程记录、手术相关记录、出院记录、同意书等。

4、诊断的步骤和思维方法
   4.1.诊断疾病的三个步骤:临床资料的获取、综合分析提出诊断、确立或修正诊断。
   4.2.临床思维方法

 4.3.诊断内容、书写格式与要求

[教学方法]
  1、课堂简单讲授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重点加强实习指导,在临床实习中由不生独立完成问诊、全面细致和查体,按正规格式和要求编写完整的住

  院病历。教师修改后组织讨论,指出病历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为日后的临床各科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进行查体考核,并帮助同学纠正不规范的手法。
[复习思考提纲]
  1.住院病历的格式与内容如何?
  2.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哪些内容?

四、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五、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70)出勤考核(10)平时成绩20)

执笔人:白骕

审定人:胡群英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和网民自主发布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