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2年12月30日,一代球王贝利因结肠癌引发多器官衰竭,走完了传奇的一生。2021年8月,贝利在年度例行体检中发现身患结肠癌,随后进行肿瘤手术。此后虽然贝利家人对外表示球王身体情况稳定,但事实上在随后1年多时间里,贝利经历了手术切除原发灶,肺部转移,多次化疗等治疗,一直在与肠癌作斗争。最终,他的人生之旅被定格在82岁的年龄上。
贝利是国际足联公开认证的世界球王,是唯一以球员身份三获世界杯冠军的球员,他“把足球变成了幸福和艺术”,球王的去世也引发了全世界球迷的广泛纪念。
如此凶险的结直肠癌可能离我们并不遥远,有效防治结直肠癌,以下这些科普知识要知道!
结直肠癌也叫大肠癌,指的是来源于结肠和直肠黏膜的恶性肿瘤,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结直肠癌的报警症状包括:便血、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 便意频繁,腹泻,便秘,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腹部肿块、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等。
一、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攀升
根据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Globocan2020),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的癌种,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为193万例,占总新发癌症病例的10%。同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为55.5万,占总新发癌症病例的12.2%,位列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第二位。平均每1分钟便有1个中国人确诊为结直肠癌。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逐步上升。在我国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其中40岁以下青年人大约占15%。
二、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是一种典型的“富贵病”,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饮食方式有关。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1、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大量肉类、脂肪、糖和甜品为特点的西式膳食模式;纤维食物摄入不足;喜欢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等;2、不良生活习惯:包括缺乏体力运动久坐,超重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等;3、环境因素:接触石棉、放射线、大气污染、农药滥用等;4、遗传因素:遗传性结直肠癌的比例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0%-15%;5、高危疾病因素:2型糖尿病、结肠腺瘤息肉、炎症性肠病以及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高有关。
三、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绝大多数遵循“腺瘤—癌”的过程。从癌前息肉进展到癌症,一般需要5-10年之久,其长病程为早期筛查和预防结直肠癌提供了条件。
结直肠癌常见的筛查方法包括:1、结肠镜检查:大肠癌筛查的核心环节;2、直肠指检:简单易行,能发现大多数的中低位直肠癌变;3、大便隐血试验(FOBT):通常采用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当FIT检测阳性时,推荐进一步结肠镜检查;4、粪便肿瘤基因DNA检测;5、钡灌肠造影,目前较少用于肠癌筛查;6、腹部CT检查可发现具有一定体积大小的大肠癌。
筛查目标年龄段为50-75岁(男女不限)。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大便潜血的检查,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高质量的全结肠镜检查。同时需关注40-49岁甚至更年轻人群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趋势,建议高风险人群自40岁开始每年参加筛查;对于有上述的报警症状和体征的个体,则筛查不作年龄限制。
四、肠癌治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很多癌症患者在求医时常常陷入一个严重的误区,觉得肿瘤一旦确诊后就应该马上手术切除。其实结直肠肿瘤的治疗已迈入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微创化治疗时代。综合运用先进的消化内镜技术、腹腔镜/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排兵布阵,使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收益。
结直肠癌的转归和预后与病变分期紧密相关。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则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约6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仅约10%,且生活质量低。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结直肠癌的“抗癌利剑”。
准确的术前临床分期,是制定结直肠癌治疗策略的的重要前提。对部分符合指征的结直肠息肉及部分结直肠早期癌,在肠镜下即可切除治疗。肠镜下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冷钳息肉切除术、高频电圈套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图:早期结直肠癌常用的内镜切除技术(EMR和ESD)
对于早期的结直肠癌预后良好,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期的结直肠癌, 推荐在多学科讨论(MDT)下决定患者是否先进行术前化疗/靶向/放疗后手术,或者直接手术治疗。对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通常需要根据精准的检测(肿瘤组织的微卫星稳定性、RAS/BRAF等基因突变情况等),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如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以期能够缩小肿瘤,延缓肿瘤的进展,一些效果比较好的可能还能转化为可根治性切除。
专家简介
孔宪和
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科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镜科行政副主任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尤其专注于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掌握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相关技术,ES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相关延伸技术,从事多年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工作。
杨斌
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胃肠外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日本癌症研究会有明医院访问学者。
擅长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胃肠肿瘤微创手术,腹股沟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的微创手术。常规开展各类超低位直肠保肛、保功能手术,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早期胃癌保功能手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胃癌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经自然腔道取标本腹部无切口的胃肠肿瘤根治等难度术式。
(文、图:杨斌、孔宪和/审核: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