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学院法学院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

2011-06-02 来源:法学院--学习园地 浏览次数:21907

 
1.梁慧星:《裁判的方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内容简介:该书专为法官量身定做,为梁慧星先生之《民法解释学》大作“通俗版”之一部分。如果说《民法解释学》过于典雅和高深,该书则最适合本科同学阅读。法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学科之一,其研究方法至为独特。如果说法社会学借鉴了社会学的方法,法经济学吸纳了经济学的思路,则规范分析法学则是法学自身的方法,该书正是规范分析法学的代表之作。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口头语,实证分析了法官的思维过程,见解精辟,环环相扣,作为法律人不可不读也!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版修订本。
内容简介:社会契约论作为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法律思想中一个弥久长新的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西方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基础——“民主”与“自由”,其滥觞正是社会契约。2012年6月28日是该书作者卢梭诞辰300周年纪念日,赶在300周年纪念日前读完该书,尚未晚矣!否则,与这位奠定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哲学巨人擦肩而过,岂不引为憾事乎?!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卷)》,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内容简介:该书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关于法律和政治思想的里程碑式的名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推荐给大家的是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许明龙的最新权威译本。与旧译本相比,该新译本篇幅有较大增加,新增孟德斯鸠为撰写该书而搜集的资料,孟德斯鸠对于舆论批评的回应文章,达朗贝尔关于孟德斯鸠思想研究的文章等。该书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系列分册,不可不读也!当代著名民法学家徐国栋教授在本科阶段学习时即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泡”在图书馆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览无余,从而奠定了其深厚的法学学术素养,以至于先生每每忆及此事,便生囊萤映雪之叹!法学大儒尚且如此,吾等凡夫俗子岂能怠惰否?!
 
4.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内容简介: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当法学学人正困惑于“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时,苏力先生空地惊雷地吼了一嗓子,这一嗓子吼得中国法学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寻找“本土资源”。也正因为如此,在千禧年之后的这十余年里,中国法学的总体路径显示出了强烈的“本土”意识。不必动辄言必称欧美,只消实证色彩;毋需即可词意达德日,端赖务实精神。
5.[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内容介绍:这本薄薄的小书,是作者在26岁时写就的传世之作,她开启了刑事法治思想的新时代。贝卡利亚在书中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刑讯逼供、死刑制度的谴责,宣扬无罪推定、罪刑相适应和程序公正的理念,并对刑事司法的改革寄予了期望。法国18世纪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完该书后作了如下评价:《论犯罪与刑罚》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她时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清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中依然残存的野蛮内容。
作为推荐人在本科学习阶段读到的第一本真正的法学名著,我犹能忆及当时读这本小书的情景:那是一个五月的早晨,当我从图书馆走出翻看这本不起眼的小书时,我立刻被这本小书优美的文字所吸引。坦率地说,当习惯于法律的枯燥和无味后,突然有这么一本翻译如此优美的法律作品,无异于一个饥渴的人邂逅了饕餮盛宴。于是,我用了近四个小时一口气将她读完,这是一种真正销魂的“悦读”!
 
6. [美]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8版。
内容介绍:坦率地说,当你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许你会“屈服”于她的“大部头”。但当你真正进入她的领地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这一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因为她虽然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法律著作,但绝不会像我们平常接触的教科书一样让人索然无味,恰恰相反,它更像一本为引起读者兴趣而写的“畅销书”。该书涉及了当代英美法律制度中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以丰富的内容、趣味的形式和生动的文笔,把读者引入那扇寓言中的“法律之门”,并有计划地引导读者参与法律人的思维训练。作者的写作风格一如形成判例的过程,在材料、观点和法律规则中穿梭,并为将来的论辩提供可能。欲成“法律之梦”,必入“法律之门”!
 
7.[美]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苏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介绍:如果说这位活跃在当今世界法理学界的“大鳄”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显得过于深奥,《性与理性》显得关于枯燥,那么,这本书则展示了活生生的人如何与司法的和社会的制度互动造就了我们称之为“法官”的这些行动者,他们为什么如此行为和思考。当代中国法学界最著名的法学家、本书的翻译人苏力教授作了如下评价:它完全不是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普通采取的那种模式:提出并赞美一个概念上完美的法官,然后激励和要求担任法官的人去实践这个概念;这是一种“压抑人性”的道德规范模式,一种不可能实践的模式,或者说只是一种关于法官和司法的意识形态。而波斯纳展示的这种理论,才有可能推动有所改善的改革,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分析处理司法问题的能力。
 
8.邹碧华:《要件审判九步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内容介绍:法律的独特方法即在于规范分析方法,作为法科学子不仅要知晓法条是如何规定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如何应用法条,并谙熟其应用思维。邹碧华(200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这位学者型法官,在集前人审判经验和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融审判实践与理论思考为一体,将法律适用过程创造性地分解为九步形成的《要件审判九步法》,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是审判活动成为一门裁判艺术。通过它,您将了解法官的思维模式和办案思路;通过它,您会发现法官的智慧和法律的魅力。
本书着眼于提高法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对法官审理案件和制作裁判文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于法律从业人员培养法律思维方法和提高法律适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并对于律师办案、法官审案具有实际的操作指引作用。“要件审判九步法”的具体内容是:第一步“固定权利请求”;第二步“确定权利请求基础规范”;第三步“确定抗辩权基础规范”;第四步“基础规范构成要件分析”;第五步“诉讼主张的检索”;第六步“争点整理”;第七步“要件事实证明”;第八步“事实认定”;第九步“要件归入作出裁判”。
 
9.[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增订版。
内容介绍:这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举一反三,史学如此,法学的研究亦应如是。
 
10.高云:《思维的笔迹:律师思维与写作技能/真实案例与写作进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介绍:“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霍姆斯的名言也许已经被滥用。当习惯于书市传统的法律文书范本、模板、指南之类的书籍所呈现出的沉闷和呆板后,《思维的笔迹》无疑使读者看到了这些“范本”背后的曙光——法律思维和写作技能。与其给初学者提供一大堆不知就里的文书模板和理想化的写作标准,倒不如提供这样一本经验之谈和真实案例。
本书从追问法律职业的现实选择和法律职业新人如何获得安身立命之本的命题入手,以作者10多年的真实律师生涯经历、社会热点案例和经验总结为材料,涵括了法律思维、文书文法(语法、句法和词法)、各类文书写作和修订技巧、真实案例、写作技能测试和实务写作进阶训练等内容,以一个法律职业人的眼光,总结了法律思维与写作在实务操作当中的经验、技巧和理论体系。作为法科学子,不得不读!
 
 
1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译,北京:叶启芳瞿菊农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内容介绍:《政府论》是英国思想启蒙家洛克的代表作,下篇较上篇而言更适合法律人阅读。洛克在批判君权神授的基础上,用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阐述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评判专制制度,认为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提出了代议制、法治、有限政府、分权、制衡等一系列代表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这些实际上影响了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立法和宪政,是我们理解现代民主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基础。
12.王泽鉴:《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介绍:王泽鉴,这位华人世界最著名的法学家,如果我们折服于其熠熠生辉的法学界“天龙八部”【《民法学说判例与研究》(一至八册)】,作为“天龙八部”思维方法之集大成者的《民法思维》则则不得不读。众所周知,法学乃经世致用之学,旨在处理实际问题,实例研究系依据法律论断具体案件当事人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发现可适用于案例事实的法律,一方面须本诸案例事实去探寻法律规范,另一方面须将法律规范具体化于案例事实。此所涉及的是一种相互阐明的思考过程,具有法学方法的意义。
本书在建构请求权基础的理论体系上,期能为实例解题提供可资遵循的思维及论证方法,以增进法律适用的合理性及客观性。本书系以台湾地区“民法”为论述对象,其主要参考价值应在于其方法论上的运用。本书所设例题系针对台湾地区“民法”的重要基本问题,并多引用判例学说及德国法的理论,读者若能思考我国大陆相关法律的解释适用,而从事比较研究,探讨各种规范模式、解决途径及论证方法,对民法的学习应有助益。
 
13、樊崇义《诉讼原理》 法律出版社   2004发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科研项目“诉讼原理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之一。
其特点是:
三大诉讼共同原理研究在全国尚属首次;
她标志着我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学从注释法学走向理论学;
本书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
本书首次提出了诉讼文化、诉讼人权、诉讼认识论、诉讼价值、诉讼法律移植、诉讼透明等一系列新概念。
作者简介:
樊崇义教授,河南内乡县人,1940年11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法律问题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和执法监督员,北京市诉讼法学会副会长等。享有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