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法学院相关教研室承办:学习《民法典》专题系列讲座之一:《<民法典>对物权制度的发展完善》,在法学院1304会议室进行。主讲人,黄军锋。陈烨博士主持本次讲座与研讨。相关教师参加讲座与研讨。
黄军锋教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立法渊源切入,从相关背景知识、我国物权制度的立法沿革、《民法典》对物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民法典》物权制度展望等四个方面展开讲述。他指出,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始,在经历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2年四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后,至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的《民法典》。《民法典》的制定经历了十三届人大以及几代法学家的辛勤努力,终于诞生了。我国《民法典》共七编,采取总则+分编的结构,其内容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在讲述物权立法的比较分析时,他通过我国物权制度的立法沿革和与德国、法国《民法典》的对比,指出我国《民法典》在物权法律制度方面的立法进步,并对本部《民法典》在有关“取得实效“、”典权“、”添附“等制度及在法典体系、内容、法律用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立法期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