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专业 >> 学院信息

文学院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成立于2010年,其前身为1965年创设的藏语文系,1975年设立语文系。自1978年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已为全国和西藏培养了7000多名中文人才,是西藏民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成绩卓著的学院之一。

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汉语言文学(含师范)一个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教学(语文)等二级学科方向,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校品牌专业,是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为西藏师范专业认证打样试点专业,首批通过国家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2020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藏族文学史》为西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为西藏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文学院现有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协同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打造有西藏当代文学、西藏审美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使用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编辑出版学术集刊《西藏当代文学研究》、《民族地区语言与艺术研究》。设有“文学讲堂”,经常邀请国内著名作家、高校一流专家教授和实力派中青年学者讲学,有力地提升了学科发展水平。

学院现有教职工59名,其中专职教师46名,教授17人,副教授17人,博士34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兼职),国内知名高校兼职博导4人,硕士生导师31人,有自治区学术带头人2名,自治区级教学名2名,已形成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科学研究上,既巩固在传统中文学科研究方向上的优势,同时在西藏汉籍文献整理与研究、西藏审美文化、西藏当代文学评论、藏汉双语等领域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1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教育部、国家民委、国家语委、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等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显示出了雄厚的科研实力,有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88名,其中本专科学生944名,硕士研究生244名。学院秉持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重视专业教育和课堂教学,近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中有60多人考取了国内名校的硕士研究生,20余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同时得益于教育部对口援建高校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长期稳定的支持,每年选送14名优秀本科生、8名优秀研究生到对口高校交流学习,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培养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重视党建工作、学生思政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办有学生刊物《翰墨集》,设有墨缘文学社、翰墨缘书法协会、凌潇轩漫笔协会、汉服协会、交谊舞协会等学生社团,成为文院学子课外活动的重要园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目前,学院正在“双一流”(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积极筹备博士一级学科,稳步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探索“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力争将学科专业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和全国同类民族院校中具有一定优势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专业,成为西藏自治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民族地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科研示范基地。

 

汉语言文学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致力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一支政治靠得住、专业用得上、工作下得去、事业留得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审美能力、中文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在文化、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汉语言文字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训练

能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鉴赏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学和艺术的方针、政策;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就业方向: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文学评论、宣传、编辑、科研等工作。


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致力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一支政治靠得住、专业用得上、工作下得去、事业留得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范人才。本专业适应国家及西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坚持内地办学,立足西藏,服务西藏,培养熟悉并自觉践行党的民族政策,富有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学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能够在西藏自治区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语文“双语”教学的高素质人才。
    核心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训练、中学语文教学法、新课程标准解读、心理学、教育学等。
    能力培养:本专业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中学教育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学习、教育实践等途径,熟悉西藏区情、学情,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初步养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中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达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了解中学语文标准和西藏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能够在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中独立承担汉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等工作。
    就业方向:主要在基础教育领域及相关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综合育人、管理等相关工作。


汉语言文学(应用中文方向)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在2024年正式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为了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趋势,本专业打破了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的学科壁垒,重点推进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领域的深度交叉,以“语言+应用”为核心,兼围绕“数据化、智能化、场景化”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导向,打造出“学术-产业-社会”联动的育人生态。该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基于数字工具中文应用能力、跨学科语言思维能力、文学文化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通过学科交叉、课程创新、实践赋能和资源整合,培育既深谙传统文化精髓,又能驾驭智能工具的新型人才,为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国际传播提供核心动能。
    核心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应用文写作、创意写作、数据统计方法、大模型训练与语言研究等。
    能力培养:精通中文听说读写译,能用规范、流利的中文进行专业交流;熟悉中国经贸、旅游、教育等领域政策,具备“中文+行业”的复合技能;通过经典文学与文化课程,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播能力;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如中文办公软件、AI写作辅助系统),提升数字化办公与新媒体内容创作能力。
    就业方向:传统国内教育领域(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国际教育领域(海外孔子学院教师、国际学校中文教师)、公共服务与企业管理领域中文类行政岗位、新兴领域中的新媒体内容运营及数字技术赋能类中文相关岗位。

秘书学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致力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文秘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操作技术,能较好地从事秘书、行政管理、公关策划、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训练、秘书学、中国秘书史

能力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文秘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操作技术,能较好地从事秘书、行政管理、公关策划、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秘书人才。

就业方向:秘书、行政管理、公关策划、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