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简讯190期
发布日期:2025-09-02 信息来源:教务处 浏览次数:215
我校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第二批项目学校
近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第二批项目学校及案例团队名单》(教技资〔2025〕41号),我校申报的“高原污水处理设计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室”项目成功入选,是西藏自治区唯一入选的高校和案例团队。该项目入选,标志着我校在虚拟仿真教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搭建了国家级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利用前沿虚拟仿真技术实现科技赋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聚焦“高危、高成本、不可逆”的实验室安全操作场景,构建覆盖多学科领域的沉浸式虚拟实训体系,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重塑实验安全教育新范式。该项目的获批是我校落实“教育数字化”与“安全底线思维”的重要举措,打造可推广的“虚仿+安全”教育新模式,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助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高原污水处理设计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将显著提升我校在高原环境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创新实践平台,对推动青藏高原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利用前沿虚拟仿真技术实现科技赋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聚焦“高危、高成本、不可逆”的实验室安全操作场景,构建覆盖多学科领域的沉浸式虚拟实训体系,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重塑实验安全教育新范式。该项目的获批是我校落实“教育数字化”与“安全底线思维”的重要举措,打造可推广的“虚仿+安全”教育新模式,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助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高原污水处理设计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将显著提升我校在高原环境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创新实践平台,对推动青藏高原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教师(团队)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佳绩
8月19日,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北京理工大学落下帷幕。我校选送代表西藏赛区参赛的三名教师(团队)全部获奖,其中网络安全学院樊瑶、工学院郭芙蓉和管理学院李越行教师(团队)分别斩获产教融合地方高校组、新工科(中级及以下)组和新文科(中级及以下)组三等奖。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国共设立32个赛区,吸引了1308所高校的12.7万名教师参与校赛,3.4万名教师参加省赛,最终588门课程的2253位教师(含团队教师)入围全国赛。
学校将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完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充分发挥获奖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从赛场到课堂”的教育创新接力中,激发全体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与创造力。在深化“四新”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领域精准发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四门课程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校共有四门课程成功入选,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大突破,也是给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
近年来,学校聚焦“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标准,按照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五大类,积极构建国家级、省区级、校级三级一流课程培育建设体系,强化一流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32门,校级一流课程52门,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一流课程建设体系。在获批建设的课程中,以具有西藏特色、西藏特点的课程居多,课程内容充分结合西藏自治区情、学生学情,融入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元素,充分彰显创新点和独特性。
学校将持续以教育部“双万计划”为引领,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一流课程建设力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