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信息正文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

发布日期:2011-04-27  信息来源:教务处 浏览次数:6983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是台湾一流的大学之一,初期重点为原子科学,其后扩展至理工方面,近十几年来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信息与科技管理,现已成为文、理、工均衡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2005年改革前的通识教育实践

2005年通识教育改革前,台湾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基于学科分支,从内容上分为以下3大领域:

自然科学领域

社会科学领域

人文学领域

Œ  基础科学类;

   应用科学类;

Ž   科学、技术与社会类

Œ  法政类;

   社会、心理、人类、教育、性别研究类;

Ž   管理、信息、经济类

Œ  艺术类
    
一般/操作);

   哲学、宗教类;

Ž   人文、历史类

每学期的通识课程由通识教育中心专任教员针对学校师生提出的要求来规划;而后邀请校内外合适师资担任讲员,经校方通识课程委员会审定后开设。此阶段,通识教育中心每学期推出50-70门通识课程,以“扩展学生知识领域的视野与平衡人文、科技素养”。
 学校在2005年改革前,规定全校各专业学生按上述3大领域中的9个类别共需修读8个学分。以2004级的总学分为例,各学系在128-136学分之间;这部分通识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就约为5.9%-6.3%。学校也通过创办刊物丰富其通识教育实践途径。1994年起,通识教育中心开始出版杂志《通识教育季刊》,刊载与通识教育相关论文,为师生、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个共同关心与讨论通识教育的园地。

2005年通识教育改革
 2005年,学校进行了通识教育改革,目标在于建立“全方位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并规划4个分项计划进行改革:发展整合型核心课程;推动校园文化与非正式课程;出版通识教育教材;建立教学资源库。

Ü   发展整合型核心课程

发展整合型核心课程是此次通识教育改革的重点,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提升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教学效果。此次改革计划将通识课程整合为各有重点、相互关联的五大向度,如下表所示: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2005年通识核心课程分类

课程向度

培养目标

课程类别

内容

思维方式

反省批判的思维能力

属于数理方面的

演绎的与归纳的思维方式,如数学、统计学

属于理解方面的

关涉社会与人文科学的领域,如历史、社会学、文学

属于哲学方面的

关于哲学的领域,如批判思考、哲学概论、伦理学

生命之探索

体认生命

人类演化课程

达尔文革命、人类自然史

生命保护课程

环保名著与名片、台湾生态体系简介

生活质量课程

家庭心理学、情绪管理、心理疾病等

美感情操

 

前导课程

美学艺术与文化、艺术思维、近代台湾视觉艺术与社会

生命之探索向度

宗教艺术、宗教音乐

社会与文化脉动向度

艺术的政治、艺术人类学、艺成与流行文化、流行音乐、民俗艺术、素人艺术与界外艺术、台湾当代艺术

科技与社会向度

艺术与技术、建筑与景观艺术、电影艺术

思维方式向度

Sense and Nonsense in Art、艺术心理学

社会与文化的脉动

社会与文化的脉动

社会人文训练,并且掌握世界与台湾社会脉动

社会人文训练,并且掌握世界与台湾社会脉动

全球化与在地化(Localization)议题

全球化议题、新经济与社会变迁、资本主义发展史、全球化经济与两岸经贸、世界体系与台湾发展史、全球化下的文化议题等

政治社会研究

全球民主与政党制度、现代与后现代论述、跨国社会运动与议题、法律社会学、台湾社会民主化过程、民族主义与族群政治

文明与文化研究

媒体批判分析、区域政治与社会、信息文化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流行文化社会学、文化霸权与流行文化

性别研究

性别研究概论、台湾的性别体制、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女性书写与艺术创作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了解科技与社会的密切互动

学、技术与社会导论

二门进阶的课程

科学革命

信息、网络与社会

2005年通识教育改革主要从两方面来提升通识课程质量:一是提升已开授课程的质量,充实其内涵、改进教学与评量。二是开发全新的整合型课程。这类课程往往跨领域跨学科,具整合性、开创性与独特性,非个别教师所能独立胜任,又可能需要比一般科目更多的教学资源。为此,通识教育中心邀请相关学者专家,集思广益共同发展全新的整合型核心课程;同时举办教学研讨会,以协助更多有兴趣的教师来发展这类课程。

2005年的改革方案中,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计划规划并发展出每一向度约24门的重点及整合型核心课程,也考虑发展“套装课程”。

Ü       推动校园文化与非正式课程

2005年改革方案以“通识护照”、多元导师制、学习家族与“校园博物馆化”等方式,作为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另类的学习枢纽(Learning Switchover),创新校园学习机制与机会,活络正式课程。

为配合通识教育改革,学校还设计了配套师资方案:

Ø         师资合聘。2004年起,通识教育中心新聘教师的聘任,均由中心与合聘单位共组成教评会来负责;中心教师在研究工作上与合聘单位搭配,教学上双方平均分配,行政工作则以通识中心教学、研究为主。

Ø         “向度召集人”制度。核心通识五大向度均建立召集人制度,由主任担任总召集人,或由各召集人轮值。召集人主要负责课程内容与架构的改革、课程对外联系等工作。召集人制度的建立,可以使授课教师通过各向度小组会议的讨论,清楚了解与掌握各自课程在向度内的方向,对于教师开课准备有所帮助。

2006年通识教育改革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决定在2006年核心通识课程基础上整合校内相关必修课程进行另一阶段变革,包括:

1)全校共同课程30学分重新规划,将共同课程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必修语文10学分,包括大学中文2学分、大学英文8学分。第二层为核心通识必修课程10学分,核心课程分为七大向度,学生从中七选五。第三层为通识选修课程10学分。其分类规划原则有二,一是依七大向度规划,二是依原先的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分类。

2)核心通识课程分为七大向度,由2006级开始正式施行。如下表所示: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七大核心向度

向度名称

2006级学分要求

2005级学分要求

2004级学分要求

思维方式

1-7核心向度中任选5向度中各一科,每向度23学分,共计10-15学分

1-5向度中任选3向度中各一科,共计6-9学分

部分计为通识

生命探索

美感情操

社会与文化脉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

文化经典

2005年(含)前入学本科生(中文系学生除外),未修读文化经典领域课程者,可以修习《大学中文》或此向度课程,但不可当通识

历史分析

2005年(含)前入学学生尚未修习历史思维领域课程者,可以修习此向度课程,但不可当通识

3)通识核心课程的总体目标作了微调,目标现包括5个方面:相关学科之学术入门基础;广博且均衡之知识背景;批判反思与综合推论能力;全球与在地双向的视野与关怀;多元历史识见与文化艺术涵养。另一方面,通识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被设置为3个:一是以核心通识为基础的进阶课群(或学程)设计(专业知识取向);二是多元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小区参与能力、动手做与行动力、自我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等;三是联系共同教育与各系的课程规划需求,建构完整的全校课程地图。

4)通识教育中心增设核心向度课程委员会,并设向度召集人,以讨论通识课程的增删。需要达到的两项中期目标一是设计编撰通识课程导览,二是将通识课程作学群式设计,在广度之基础上扩增深度,以增加专业性、因应时代需求,并每隔三年检讨通识核心课程内容。

目前的通识教育改革计划

当前,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进行下一阶段的通识教育变革,即“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之全校课程革新计划”。该计划以2006年已正式施行的七大核心通识课程为基础蓝图,进一步完整建构最优质的通识教育内容。例如在个别课程上增进已有的行动导向课程开设,以场域为思考提出课程内容规划,场域包括宿舍、实验室、校园、小区(包括园区)、企业、与国际联系等;并试图在课程上展开学科间的对话,同时提供学生更宽广的学习视野。因此,以最新的科技发展议题作为规划,包括能源、生科、信息及整合性议题为主,共4个学程。

可以看到,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近年的通识改革在时间上间隔短,呈现出日渐深入的趋势。该校通识教育学分逐年上调,通识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改革覆盖面广,从课程、文化、教材与教学资源、配套制度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设计,并从课程质量和课程融合方面予以了精心布置,制定了短、中、长期规划。这种累加、渐进式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