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信息正文

新生年

发布日期:2011-09-05  信息来源:教务处 浏览次数:5915
——大学教育的奠基年
 
新生入学的第一年被认为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年。对于新生的关注,原来只是高校诸多工作中例行公事般的一个短期活动,却在上世纪70年代引起美国高校的广泛关注,其发展而成的“新生体验计划”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活动或课程,而是给新生们提供的融学习、生活、社交为一体的更完整的一种体验。
为什么要关注“第一年”
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情况下,大学的生源和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家庭“第一代大学生”(First Generation Student)在学术和思想上并未做好充分准备,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面对诸如选课之类的更多复杂抉择。因此,高校必须为这个群体做一些特殊的安排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环境。
美国高等教育“新生体验计划”的发展最初是为了解决高校日益下降的新生保留率。表面上来看,如果只是为了留住学生,高校只要放低对学生的要求就可以了。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美国多份教育报告达成共识:大学第一年是为学生投入高等教育学习打下基础的一年,新生的学习体验是确保大学学习质量的奠基,因此对新生入学第一年进行的教育也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工作。联系到我们国内的情况,虽然不存在严重的退学问题,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提升学习的满意度,同样应该是国内大学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分配“第一年”的教学资源
美国高校的“新生体验计划”需要其中各项活动相互贯穿、紧密配合,以给新生们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体验。因此,它有赖于大学各个部门(特别是学生事务部门以及学术事务部门)的合作与配合。美国国家教育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E)的专门小组(Study Group on the Conditions of Excellence)在1984年撰写的一份名为《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第一次从国家高度强调了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性,更把重点聚焦到大学新生身上。报告的第一条建议便是对高校行政管理者提出重新分配教师和其他的学校资源,要求采取以下措施:
一年级新生的编班和排课要保证师生在学习上有密切联系的机会。
院长和系主任要委派尽可能多的优秀教师讲授对一年级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
凡任用研究生担任助教的大学,系主任应该择优使用,并采取措施,确保他们受到良好训练,能胜任工作。
学生政策主管人和院长要保证,在各方面的课程中为一年级学生保留充分的修读名额。
学院和社区学院必须保证,一年级学生有机会接近一批训练有素的指导人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和优秀学生,并保证这些指导人员与学生保持经常接触。
各州要修改财政计划,以使学校能用于一、二年级学生的经费与用于三、四年级学生的一样多。
如何安排“第一年”的活动
大学必须了解新生的适应阶段,才可以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更合理地为新生安排活动。高校通常在开学伊始安排了一连串的迎新活动,但新生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就完全适应,因而美国高校的新生计划往往延展到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时间。美国学者收集了新生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经验,针对新生在大学适应期间的不同阶段做出总结,并为各阶段的活动或课程安排给出建议:
秋季开学的过渡阶段:新生在这段时间最关心自己如何应付大学的学习,是新生学习态度和行为形成的雏形阶段,因此大学在这一阶段应尽量避免那些对学习负面影响较大的交际活动。学生指导计划(Student-student Mentoring Programs)的安排在这一关键时刻最为合适,可由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为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习和生活经验,还可以由教师安排学习小组,鼓励课上及课后的合作学习等。
过渡阶段的后期:新生最可能发现自己在人际方面的不尽如意,譬如和宿舍同学的关系。所以大学应该尽可能在这阶段关注新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帮助新生融入大学的人际圈子,鼓励新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参加各类活动。
学期进行中:接踵而来的课业及大大小小的测验可能会让新生觉得喘不过气。因此大学应该在此时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时间的安排和压力的排遣,等等。大学应当在这时候加入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就学习方面的事情进行深入探讨。
链 接
 
在美国,高校的新生研讨课历史悠久,主要是教导学生有关于如何在大学获得成功的方法,也藉由对大学、青少年生活等课题的探讨,提供学生们学习批判性思维以及写作的机会。新生研讨课一般以不超过25人的小组方式进行,以确保最高效的交流和信任。新生研讨课在内容或组织结构上非常自由,可以根据各大学本身的特色和新生的需求列为必修或选修,可为期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
作为一所普通的综合性大学,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共有3个学分要求,分为“普通研讨课”和“主题研讨课”两类。普通研讨课主要关注学生的适用性转换,包括阅读和计算能力训练,学会时间管理、对付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学会做笔记、查阅资料、参加考试、记忆等,学会参与集体活动、合作学习等,熟悉学校环境与学习设施、设备。主题研讨课则关注跨学科问题,如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一些专业性的学术问题。该校还将学生以研讨课班级为单位安排在其他必修课程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学习小组,结识新朋友。
10月底至11月初是新生的“建立阶段”(Establishment Phase)。经过了期中考试以后,学生们开始反思自己在上半学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安排一些较具探究性的作业,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或者举办图书馆使用指导效果较好。
寒假即将来临之际:新生们的情绪因紧迫的期末作业或考试而波动,他们必须在学习、新建立的友谊以及即将相聚的家人三者之间找到平衡。因此校方应该在学期末尽量减少大学活动,让新生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并保留一些时间让新生的友谊在互相鼓励、帮助的情况下有较好的延续和发展,在假期来临前有个温馨的告别。
寒假结束后、第二学期初:再次返回校园的学生会经历去年第一次踏入校门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因此比较适合在这期间安排社会服务活动(Community Service Activities)或服务学习等。2至3月份加强个人压力管理、展开健康问题的讨论以及培养公民道德最为恰当,可以让新生们在春天里以朝气蓬勃的精神进行接下来的计划。接近暑假的时候,大学就如何选择暑假实践和实践工作的时间安排给予指导,让他们选择与主修专业更相关的暑假实践,或利用暑期时间为下一学期的课程早做准备。
可以看出,对新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有帮助的一系列课程和活动安排绝非是一个孤立的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联系和相互贯穿,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以达到一种有效的融合来满足各个阶段的需求。譬如有些高校安排在早期定向辅导(Orientation)中的“夏季阅读计划”是为了让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地方的新生有个共同讨论的主题来互动;而有些大学选择将“夏季阅读计划”延伸到新生研讨课中,则是希望借助此前所营造学习的氛围让新生更深入地理解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技巧(譬如如何展开系统的分析、如何获得更多材料的支持)。这就需要把图书馆与信息检索的内容融入新生研讨课中,让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参与进来。这样的设计思想使得各种服务、学术支持活动与课程之间的组合能更好地帮助大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
 
韩映雄,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创造有意义的大学新生经历》
《麦可思研究》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