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信息正文

同济大学以“四大文化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格局

发布日期:2011-12-29  信息来源:教务处 浏览次数:602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高校,同济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在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这种文化积淀对学校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在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同济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并在学校“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制定了《“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通过以文化导向引领平台、文化环境培育平台、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和文化影响传播平台等“四大文化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富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格局,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以“文化导向引领平台”建设为抓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学校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迎接建党90周年之际,成立了“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深入学习、研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着力弘扬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的精神,使大学精神成为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整体氛围。学校通过各种宣传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风学风建设,鼓励师生员工“做一个仰望天空的人”,弘扬追求真理的氛围,淡化功利色彩。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明创建的特点和规律,使广大师生员工不仅成为文明创建的参与者,更成为文明创建的受益者。学校开展了“感动同济”人物和“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评比活动,以新颖的形式带动并影响广大同济人见贤思齐,不断提高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四是加强同济精神传承,使之成为凝聚全体同济人的“文化内核”。学校进一步梳理并广泛宣传同济精神和办学特色,使学校理念精神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学校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通过他们给青年教师和学生“上党课,讲校史”,促进了同济精神薪火相传。

  --以“文化环境培育平台”建设为抓手,弘扬同济独特文化气质。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浸润作用,使其处处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体现同济人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追求。一是学校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既注重建筑设施、文化景观等外在形态,更注重形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学校开展的嘉定校区道路楼宇景观命名工程,将校区正门最重要的楼宇分别命名为“同心楼”、“同德楼”、“济人楼”和“济事楼”,校园内河道和湖面为“同舟河”与“济海”,教学楼跨中央大道的景观为“仰望星空”,充分体现了同济文化的特色。二是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作为办学战略目标。学校在“985”高校中率先提出“创建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并将校园内新建和改建建筑作为节能技术展示的窗口,成为学生观摩学习的示范点;学校与联合国合作建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2010年、2011年,学校先后组织跨学科学生队伍参加 “2010欧洲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和“美国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展示了中国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和成果。2011年10月,同济学生赴日本参加第31届“本田宗一郎杯”节能竞技大赛,创造了以1升油行驶1104公里的佳绩并获得大赛亚军。三是支持各单位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和项目,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科文化格局。2011年,学校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化环境营造,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深海科普馆教育基地建设,同济大学学生交响乐团中国作品大型专场交响音乐会等24个学院、学科文化建设项目进行立项资助,鼓励它们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文化建设,在全校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2012年度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立项资助也已启动。学校还组织开展“创想无限,筑梦嘉园”校园文化项目申报、资助活动,有近百个学生项目申报,内容涉及同学日常生活、青春梦想、校区建设、文体活动等八个方面,推动了嘉定新校区的文化建设。

  --以“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建设为抓手,繁荣大学文化内涵。文化载体是大学文化的依托,学校注重加强文化载体的整合,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一是整合各类讲座,建设覆盖各校区、各学科、面向全体师生员工的大学讲座体系。学校形成了校内名师讲座系列,社会著名专家学者讲座系列,国际知名学者、外国政要主讲的“大师讲坛”讲座系列,向社会开放的“东方讲坛”讲座系列,邀请校友主讲的“校友讲坛”系列,以及“同舟讲坛”、“启智讲坛”、“枫林讲坛”、“嘉园讲坛”等多维度讲座系列。二是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开展集“观展览、听演讲、看影视、读名著”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型“立体阅读服务”,开通了移动阅读服务“掌上图书馆”。三是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学校精心组织开展格调高雅、内涵丰厚的文化活动,推出精品活动项目,丰富师生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师生艺术素养。学校每年9月至12月都会举办涵盖40多场文艺活动的艺术节系列活动,用高雅艺术培养师生的文艺素养和高尚情操。

  --以“文化影响传播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引领辐射作用。大学历来是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和输出地,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学校着力加强新闻宣传媒体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提高同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是加强新闻宣传媒体建设,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的格局,学校官方微博成为新的宣传途径,也日渐成为师生们关注的焦点。二是加强校友文化建设,通过校庆、校友大会以及其它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感情交流,为校友的事业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并通过他们传承、发扬同济文化。学校还大力宣传校友在各自领域的模范事迹,加强他们与在校学生的交流,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三是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互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示同济形象。学校依托孔子学院、海外游学计划等项目,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互访等活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同济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国内兄弟院校在文化活动方面的互动。如今年5月,我校首个“国际快车移动课堂”开赴芬兰赫尔辛基,加深了中欧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
来源《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