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信息正文

同济大学创新培养模式 建立试验基地 着力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工作

发布日期:2012-01-13  信息来源:教务处 浏览次数:5304
  自2011年本科新生入学开始,同济大学建立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在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及物理学三学科新生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探索采用“2+X(X为5-6年)”的培养模式,用7到8年的时间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全部训练,培养基础科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做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的人才培养工作,学校采用综合评价体系,严格选拔合适的拔尖人才苗子。今年秋季新生报名入学后,学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来自数十门学科的近200名报名参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遴选的新生,进行了面试。综合考虑兴趣、基本素质、相关学科领域的想法和见解等重要参数因素,31名同学在面试选拔中脱颖而出,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目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正在着力推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了新路。

  ——全面采取双导师制,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基地拥有一流的教师团队,为每一个进入基地的学生配备双导师,即学业导师和综合素养导师,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对于入选的学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会根据其兴趣和导师组的评估,为每个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如生命科学2011级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依托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新成立的8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我校6家附属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的长海医院、长征医院),旨在培养符合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需要,有志于献身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具有良好道德素质修养,具有原创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引领国际生命医学创新研究的大师级人才后备力量。中科院院士、校长裴钢亲自出任该基地班导师。

  ——对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一半左右的内容由学生讨论或读书报告的形式进行授课。课程体系由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本班专设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探索实践+国际交流)和全程特色人文素养阅读共同构成,鼓励学生突破常规限制,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比例,自由开展探索实践。考核方式更加灵活,读书会、读书报告、科研项目设计、讨论演讲等“过程考核”都会在这个班上广泛使用,“一考定终身”、百分制的考核方式将被替代,代之以考核学生基本素质、灵活度、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安排学术大家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课题。在两年的平台课期间,三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将采取“中班”模式,邀请院士、“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等学术大家轮流登上讲台,讲授各领域的前沿课题。9月14日,中科院院士、校长裴钢亲自为基地班同学授课,现场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

  ——突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学制第3年,学生可选择暑假去国际名校游学2个月,第4年可以参加一次国际会议,进入第6年后可以选择国际上的名校实验室交流半年。此外,每年一至两名诺贝尔奖得主来校作报告并为基地班学生开出阅读书目。

  ——建立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模式。对基地班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建立淘汰机制,拔尖学生基地班导师团给出命题,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在领域的兴趣、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平时成绩和表现, 给出中期考核综合分数。拔尖学生基地班原有学生和新报考的学生同时参试,按照综合分数录取,淘汰置换。
来源:《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