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信息正文

同济大学全方位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发布日期:2012-05-10  信息来源:教务处 浏览次数:5591
  同济大学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围绕培养卓越人才,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进行从选拔方式到培养模式的全过程系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深化招生改革,探索实施多元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机制。学校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原则,不断深化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多元录取机制,构筑有利于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生源选拔环境。2011年,卓越联盟高校首次实现自主招生联考,对自主招生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学校推进与高中的有效衔接,将创新型人才育人观念向中学延伸,与全国近百所重点高中签署了《同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协议书》,并通过吸纳中学生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学科竞赛,选派名师到中学开设讲座和创新课程,举行高中生暑期夏令营等形式,使招生与培养有机结合。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学校生源质量的持续提高,选拔了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的优秀学生。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确定了以“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培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并在“4+M+3”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框架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专业精英,社会栋梁,国际眼光,济世人才”的人才特色。2010、2011年,建筑学、土木工程等17个专业相继被批准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还进入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之列。2011年,学校参照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相关标准,启动实施了“同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项目,从2011级生命、海洋、物理相关专业新生中选拔31名学生,通过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建以院士、知名教授为核心的教授教学团队,采用研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授课,以注重强化学生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养成,注重启迪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理念,探索出一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之路。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强化数理基础、强化国际合作、强化学科交叉复合等八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推进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创新。2011年,由新生自愿报名并经相关实验区综合考核,有199名新生进入八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习。

  ——加强课程及教学团队建设,将卓越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充分发挥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基础性因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10年,学校启动实施了卓越课程、卓越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将“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中。 学校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全英文课程等内涵建设,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授课方式,将能力训练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学校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核心带动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依托“985三期”,在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部分专业基础好、教学团队改革建设目标明确的专业中启动实施“同济大学专业教学团队”和“同济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从教学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组织与管理、评价方式等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上改革与提升,并将建设的成效辐射到其它专业。

  ——构建本科生公共创新平台,推动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在工程教育方面有着百年的深厚历史积淀,注重实践育人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传统特色。近年来,学校在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7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10所试点高校之一,依托20个大学生创新基地构成的四级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已覆盖到全校70%的本科生。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创新俱乐部”,实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自我策划、引导、服务和管理。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学校有2个项目入选 “10个我最喜爱的大学生创新项目”,1篇论文入选“10篇最优秀论文”。同时,学校构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习基地260个,聘请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联合课程、组织专题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教学资源投入,支撑本科卓越人才培养。学校致力营造一流的教学环境,持续增加教学资源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为推进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学校对四平路校区南北教学楼进行了改造,建成小班讨论式示范教室28间。学校积极推进“本、硕、博课程教学体系贯通”和进行“本科生、研究生教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一体化系统的中英文双语功能,并在选课系统中增加不同学科专业间课程的互选,大大方便了学生。学校推行“模块化国外专家引智计划”,吸引欧美知名大学教授利用研究学期等方式来校开展短期教学科研工作,引进了优质的国际教学资源。学校依托中德学院、中法学院等7个中外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境内外)联合培养,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能力。
来源:《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