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显示正文
研究生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2010-12-01 信息来源:文学院  浏览次数:10514

研究生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
                                学历:研究生  学制:3年 学位:文学硕士
l、本学科方向的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下设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三个研究方向,于2004年9月开始招生,是西藏民族学院首批招生的硕士点之一。本学科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般学科特点与西藏历史文化相结合,传统研究与特色研究并举,构建符合民族高校教学科研实际的中国古代文学特色学科方向,是本学科方向的主要特色。
如汉魏六朝文学从民族融合与文学发展的关系这一视角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在司马迁与《史记》中的民族思想、民族关系史研究上取得较大进展,从赋体文学与文化的角度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又着力从民族关系及宗教的角度来研究,有关唐宋涉蕃诗文研究,唐宋少数民族作家研究,唐宋边塞诗研究、唐宋文学与佛教研究,以及唐宋佛教文学研究,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唐宋文学研究的空白。
2、本学科方向的优势
中国古代文学是西藏自治区、西藏民族学院两级扶持的优先发展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是校级学科基地。本学科研究方向的优势主要有:
第一,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队伍中的学科带头人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池万兴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袁书会教授等,以及一批学有所成的年轻教师。
第二,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方向特色鲜明。在先秦诸子研究、《史记》研究、唐宋诗词研究等传统研究外,还在唐宋涉蕃边塞诗研究、唐宋涉蕃文献研究、清代咏藏诗研究等民族特色研究方面,发表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荣获全国奖励。本团队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科研实力强,团队协作精神良好。近五年来先后完成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6项教育部课题,1项国家民委科研课题,6项校内课题。
第三,教学水平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2005年6月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2009年荣膺“西藏白治区优秀教学团队”。
第四,硕士教学成绩突出。中国古代文学从2004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8届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0余篇,先后有18人考取了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文艺学
                                 学历:研究生 学制:3年 学位:文学硕士
l、本学科方向的特色
本学科下设文艺美学、西藏审美文化、文章学三个研究方向。在基础美学研究上,以文化学为基本研究视角,将文艺学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相结合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将西藏审美文化放在中国美学、中华审美文化的总格局中,将美学理论与西藏文化现象相结合,关注美学的民族性。从民族关系及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的角度研究西藏审美文化,着力研究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三个民族在生活意趣、美学理论和艺术作品所显现出的独特审美观念。同时,在研究中对西藏审美文化做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探索藏民族审美文化的形成历史及其当代特点,开辟了西藏审美文化研究,拓展了我国审美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是本学科最大的特色。同时在文章学专家程福宁先生开辟的文章学基础上,将文章学理论与文学形式相结合进行研究,丰富了文章的研究。
2、本学科方向的优势
与内地普通高校和其他民族高校的文艺学方向相比,本学科方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学科方向特色鲜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学科以于乃昌教授为首的一批研究者多次赴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值人、夏尔巴人聚居的广大藏区进行田野考察,在西藏审美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已经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论著,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第二,有一批长期从事西藏审美文化研究的学者。既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于乃昌教授,也有在这一领域努力探索的青年学者。他们多年从事西藏审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先后出版了《西藏审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初民的宗教与审美迷狂》、《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门巴族文学珞巴族文学》等学术专著。
第三,文艺学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西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本学科重点建设基地,有力地推动了本研究方向的健康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中国古典文献学
                                   学历:研究生 学制:3年 学位:文学硕士
1、本学科方向的特色
中国古典文献学下设文献典籍研究、文学文献研究两个研究方向,本学科注重文献材料的整理研究,注重加强文献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研究,突出发挥中国古典文献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献典籍研究方向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典籍的发展流传,通过目录、版本、校勘等研究方法,挖掘古代重要典籍在长期刊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讹误,正本清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总结文献发展的规律,提升文献学的理论品味。本方向主要突出中古史书文献和语言文献的研究整理。
文学文献研究方向重点关注历代文学古籍的发展流变,结合文献学方法,集中考察作家生平、作品流传、派别形成等文学研究中的基础问题,通过作家考证、文集整理,理清文献材料,加强文学研究的科学性。本方向还注意结合民族院校的特点,重点关注历代涉藏作家作品的文献考察。本研究方向主要突出唐宋文学文献和古代民族文学文献的研究整理。
2、本学科方向的优势
与内地普通高校和其他民族高校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相比,本学科方向的优势主要有:
第一,继承了优良的学术传统。重视文献研究,是本一级学科发展的优良传统,在文献整理研究中曾先后取得过丰硕的成果,比如吴逢箴教授的唐代边塞诗的整理研究,曾获得国家民委科研优秀奖,池万兴教授参编的《六十种曲校注》曾获得国家图书奖。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注重文献、注重基础、突出实证的良好学风。
第二,学科特色突出。近年来,本学科在中古史书文献整理和唐宋文学文献整理研究中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基本形成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比如高明教授在中古史书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强调文献与语言并重,提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严寅春副教授注重唐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在边塞诗和柳宗元研究中积累的大量成果。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在古代文学的民族性问题和涉藏作家作品研究中也有新的思考。既重视传统文献的研究整理,也注意结合民族特色关注文献发展,已经成为本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
第三,学科梯队合理。本学科具备了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其中博士2名,在读博士1名。在职人员大都长期从事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中2人分别参与了已有硕士点“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具备研究生指导和教学的基本经验。
 
汉语言文字学
                                   学历:研究生 学制:3年 学位:文学硕士
1、本学科方向的特色
本学科方向下设中古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和汉藏双语及方言研究两个专业研究方向。将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语言学本体研究与藏语言应用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本研究方向的特色。
中古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侧重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词汇学的交叉结合。研究中注重吸收当代语言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努力将其与汉语词汇研究相结合,在坚持注重本体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将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及古籍整理相结合,扩大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初步形成了重视“文献”、“理论”及“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特色。提升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理论层次。
汉藏双语及方言研究主要关注汉语和藏语本体研究及其应用问题,从语言应用角度研究汉语及汉藏语的交际问题。其特色是注重从民族文化视角研究语言问题,注重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与西藏的语言应用密切结合;注重将应用语言学研究与当代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使得研究视野更加广阔,结论更加科学。
2、本学科方向的优势
第一,坚持传统汉语基础研究和汉藏双语对比应用研究是本方向的一个优良的学术传统和独特优势。本方向带头人王宝红教授主要以清代笔记小说为研究对象展开近代汉语俗语词的研究,她所发表的大量的学术论文,从文化史和语言发展两个方面对近代汉语进行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李江艳副教授主要从事修辞、现代汉语等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陕北方言中“家”的用法考释》、《品牌名称选用词语的特点及其文化透视》等。
第二,一支以高学历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是本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有在编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3人;博士3人(含在读),硕士2人(含在读)。已经形成了高职称、高学历、多种学术背景为特点的一支教学科研队伍,保证了各个方向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基于汉藏语言研究这一研究方向,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群体,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第三,作为西藏自治区高校设置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汉语发展和藏语及双语应用,是本学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学科方向在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双语特别是汉藏语言研究,历来是西藏民族学院重点扶持的方向,现我校设有专门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并以中心为依托,以课题和带头人带动学科发展。本学科近年来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承担或完成各级科研课题5项,显示了本研究方向在科研方面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实力,为下一步本学科方向研究生培养做好了科研储备。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历:研究生 学制:3年 学位:文学硕士
1、本学科方向的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下设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两个研究方向。从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是本学科方向的总体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汉族文学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共同繁荣。因此本学科始终将重心放在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影响较大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陕西当代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二是以西藏当代各族作家的汉语创作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艺学、民族学、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对西藏当代文坛的总体面貌进行把握,以及作家作品个案展开深入研究,发掘西藏当代文学的民族内涵和人文内涵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为西藏的文学事业和文学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2、本学科方向的优势
第一,坚持当代西藏各族文学研究和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并重,是本学科发展的一个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在老一代专家胡秉之教授、廖光耀教授的影响下,以西藏当代文学和陕西当代文学为主攻方向的青年学者迅速成长,王军君教授的西藏题材电影研究和贾平凹研究,徐琴教授的当代藏族女性作家研究,胡沛萍副教授的当代文学“身体写作”研究和当代藏族作家研究,栗军副教授的当代边地作家研究,于宏副教授的当代藏族文学与藏族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黄波副教授的当代藏族诗人研究等均涌现出一些在西藏文坛和陕西文学评论界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第二,以高学历青年教师为主的学科团队是本学科发展的另一优势。目前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8位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4位获博士学位。基于西藏当代文学评论这一相同的研究方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西藏当代文学评论群,以一批成果引起了文坛和学界的关注。
第三,作为西藏自治区高校设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西藏文坛的发展动态和文学创作现状是本学科发展的重要内涵。而当今活跃于西藏文坛的作家,或受聘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或毕业于西藏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信息交流和作家跟踪研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四,西藏民院文学院设有专门的研究基地“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以中心为依托,将西藏现当代作家与高校研究者联系起来,创作与评论研究互动,以期达到对西藏现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丰富西藏社会发展对文学的需求。同时,我们对办学地陕西当代作家也展开研究,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学,同时加强对陕西现当代文学的了解,促进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交流。
版权所有© 2024: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