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显示正文
朱红:与新西藏一起成长的藏族学者

发布时间:2011-04-28 信息来源:文学院  浏览次数:3289
    朱红,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朱红作为一名藏族学者,对本民族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她长期从事藏语文的研究工作,撰写了《试论藏语文在西藏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功能》等20多篇学术论文,还长期承担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多年来一直担任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带领年轻教师成长。

朱红(右起第二)参加双语教学研讨会
    朱红的老家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县,她的父亲是巴塘人,母亲是康定人。由于父母都是老十八军,和平解放西藏后,他们就来到西藏公学(后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了。朱红说:“我们姐弟四个的出生地也能反映出我父母在西藏和后来的工作和生活的足迹。” 朱红的大姐1953年出生在波密,二姐1956年出生在林芝,她本人1958年出生在成都,弟弟1960年出生在西藏公学。朱红说,由于母亲在成都待产,父亲先于他们抵达了陕西省咸阳市筹建学校,满月后的她随母亲也到了西藏公学。所以,朱红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孕育在西藏,出生在成都,生长在陕西的藏族。
    1979年,朱红从西藏自治区工业厅机修厂考入了西藏民族学院,并在1983年毕业之后留校任教至今。西藏民族学院是国家在陕西咸阳建立的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朱红生长在民院,又长期工作生活在民院,因此见证了几代西藏学生的成长。谈及西藏的学生几十年的变化,朱红感慨万千。“因为我从小就生长在这所学校,母亲是学校的汉语教师,父亲是管理干部。在我印象中,我们一般说民院的老藏族学生跟现在的藏族学生相比较,在接受内地事物方面或其他方面,的确差别很大。” 朱红说,建校之初,学生大都是西藏百万农奴的子女,他们纯朴善良,勤奋刻苦,文化水平虽然比较低,但是他们非常努力的学习。七八十年代的学生属于恢复高考后的一代,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后来涌现了很多人才,如88级入校、92年毕业的西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让莫晋扎、藏族女作家尼玛潘多等。
    回顾以前的历届学生,朱红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汇是“刻苦”。她说,藏族孩子刚来内地时普遍汉语不是特别好,但他们渴求知识,学习上十分刻苦。朱老师说,进入新世纪之后,藏族学生接触内地信息的机会增多,汉语水平有所提高,在接受新鲜事物上更加敏锐快捷。
    朱红除了长期担任汉藏双语教学研究任务之外,还长期承担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普通话的普及推广在朱红看来是十分必要的:“这是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西藏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学汉语,怎样互相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只要有不同民族接触、交流的地方,就会有民族间的交际语,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汉语不仅仅是国语,也是各民族间共同的交际语”。朱红讲到了14年前去西藏山南地区做双语调研的深刻感悟。
    生于1958年的朱红是和新西藏一起成长起来的藏族学者。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藏历中,六十年是一个饶炯,是一个轮回,在下一个六十年即将开始之际,我们衷心祝愿朱红老师能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能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媒体链接:http://www.tibet.cn/rwxw/zyth/201104/t20110421_1004470.htm



                                                                                      (文学院   党红恩)
版权所有© 2024: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