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剑钊教授以中国现代诗的创生与流变为线,阐释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现代诗的问题。他以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描述情景与当代社会交通与通讯的便捷而形成的鲜明对比,提出时代的发展要有符合当今时代的文学新形式。他详细梳理了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流变历程,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现代诗创作萌芽至1930年代趋于成熟,1940年代之后陷于停滞,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出现使诗歌创作恢复了艺术本位,而1980年代“第三代诗歌”崛起对朦胧诗进行了反拨,完成了对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的解构,再一次推动了中国现代诗的发展。
在问答交流环节,汪剑钊教授详细回答了听讲者的各种提问。他认为,诗从语言开始,也从语言结束,诗就是要找到最准确的语言表述个体的情感与经验。他还认为,翻译诗歌也拓宽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体系,成为现代诗歌的一部分,而一个现代诗人必须是开放的,既要熟练掌握古典语言的精髓,又能够看向世界与未来。“人这辈子可以不写一行诗,但不可以生活的没有诗意”,汪剑钊教授最后以一句充满哲理与诗意的话语结束演讲。
(文、图:王卓敏、付佳瑞/审:王军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