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纪实】共赴边陲学思践 同筑团结之基 ——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亚东行见证军民团结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30 / 信息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 浏览次数:13
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推动“文化润边”“强边固防”实践走深走实,2025年7月下旬,来自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暑期三下乡重点实践团“界火•传薪”青年纪实团与马克思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联合赴亚东县开展边境专题调研。两支团队在祖国西南边陲探寻守边足迹,感悟家国情怀,记录新时代军民团结的生动实践。
共走巡边路:丈量国门线上的忠诚
实践团队沿“国门红色边陲游”线路抵达乃堆拉国门。在海拔4500米的边境线上,研学导游讲述的“三个老阿妈四十年送菜拥军”故事令成员动容。在红色边关展示馆,队员们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高原戍边模范营”回信精神,“祖国就在身后,人民就在身边”的哨所誓言在雪域回荡。
(图1:实践团队在乃堆拉国门前感悟戍边精神)
“这里不仅是地理国门,更是文明交融的窗口。”研学老师指着古今对比图介绍。从茶马古道驼铃到现代边贸货车,从黑白巡边照片到智能监控屏幕,亚东口岸的变迁成为“兴边富民”政策最生动的注解。成员扎西确杰感慨:“触摸界碑那刻,突然读懂‘家国’二字的分量。”
研学边关史:触摸边关发展的脉动
随后,团队前往亚东边关文化展示馆,在历史与未来中触摸边疆发展的脉搏。
亚东作为“雪域边关第一县”,既是历史上的边防要地,也是当代强边固防的前沿阵地。两队联合走访、共同研学,深入探寻边关历史脉络与戍边精神。馆内,团队成员们在泛黄的史料、珍贵的实物与生动的口述故事中,学习历代边关各族军民“扎根边疆、心向中央”的戍边故事。展馆的现代展区,“成就墙”展示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的文化互鉴,以及亚东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和成就。一张张图令人振奋,成员们表示,“从马背上的巡边到云端上的守护,变的是护边手段的迭代,不变的是军民共守、爱边如家的初心。”
(图2:实践团队研读边境史料文献)
(图3:实践团队在边关文化展示馆前合影)
夜话边关情:聆听“家家是哨所”的誓言
夜幕降临,团队走进下司马镇的扎西央宗家里,在藏式小院里读懂“守边是荣耀”的初心。
扎西央宗的妈妈向团队成员介绍巡边路线,话语朴实、坚定:“放牧、巡边是生活的一部分,为祖国守边是责任,更是荣耀。”扎央一家表示会更加坚持巡边戍边、以军民共建的行动诠释对祖国的热爱。正是无数个像这样的家庭,在边境筑起“家家是哨所”的坚固屏障,让军民共建之花在边疆常开。深入走近扎央一家后,纪实团成员更深切地体悟到,边境军民用静默的坚守与无私的奉献,垒砌起祖国边疆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责任和荣耀的体现,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告白。
(图4:实践团队与守边巡边家庭共话家国情怀)
青春再出发:传递雪域边关的火种
此次亚东之行,纪实团的青年们在巡边路的足迹里、展馆的历史中、藏家的故事里,深刻理解了“守边固边、爱边强边、兴边富民”的分量。边疆的稳定与繁荣,是军民同心的成果,是各民族共筑的丰碑。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团队成员李格表示,“将用脚步丈量边境,用镜头记录变迁,为‘文化润边’注入青春动能。”如同这支青年团队将边陲故事带回校园,当青春与边关相遇,守护的力量便在此间薪火相传。
(文:王泓媛、李格/图:郭邦耀/审核:杨红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