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本科生教育

新闻与传播学院赴中国柿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以柿为媒深化产教融合,多维视角赋能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25-10-31 / 信息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 浏览次数:10

        10月28日,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24级新闻学专业、24广告专升本学生,在化睿云、李叶子、同东放老师的带领下,结合《新闻摄影》《数据信息与可视化》《短视频创作》三门核心课程,赴富平县中国柿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本次活动精准对接柿产业全链条,既推动课堂理论与产业前沿深度融合,也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搭建专业交流平台,旨在同步提升学生专业实操能力、视觉叙事素养与跨文化传播认知。

在文献展区听讲解员解析柿文化古籍
        在博物馆内,学生以多课程需求为导向开启沉浸式研学:于展陈空间,聚焦柿品种标本墙与数据可视化展区,一边用镜头记录产业数据以适配《数据信息与可视化》课程实践,一边构思短视频脚本框架,将产业发展脉络转化为生动的视听素材,满足《短视频制作》课程对“产业故事化表达”的要求;在古籍文献展区,围绕柿文化古籍展柜,既捕捉古籍记载、书法艺术及展陈设计细节以锻炼《新闻摄影》的细节捕捉能力,也尝试用短视频镜头语言解读文化符号,实现多课程实践需求的有机融合。此外,学生还近距离接触柿子采摘与加工环节,通过拍摄生产者忙碌身影、记录生产全流程,为三门课程分别积累产业一线图片素材、数据可视化案例与短视频创作脚本。
在展陈空间观察记录柿产业发展数据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研学活动中,西藏籍同学从独特的跨文化视角为实践注入新维度。他们结合自身民族文化认知,将内地柿产业文化与西藏传统物产文化进行对比思考,一方面在《数据信息与可视化》实践中尝试分析“不同地域物产文化的传播差异”,另一方面在《短视频制作》构思中提出“以柿子为纽带,串联多民族物产文化交流”的创作方向。部分西藏籍同学表示,通过观察柿产业从历史传承到现代发展的完整链条,不仅更直观地理解了内地产业文化的传播逻辑,也为探索“民族文化可视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深化了对“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专业认知与实践思考。
参观柿生产加工环节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以中国柿博物馆为“实景课堂”,成功搭建起多门专业课程与产业实践的衔接桥梁。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同步提升多课程所需的专业能力,更通过挖掘跨文化视角下的实践价值,为学院培育兼具专业素养与跨文化传播意识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提供了高效的“课外赋能”路径。
在实践互动中感知柿生产过程
(文:刘常乐、化睿云/图:同东放/审核:杨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