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通鉴,知行合一——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赴陕博秦汉馆与袁家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25 / 信息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 浏览次数:25
为深入贯彻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理念,11月22日,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2024级、2025级研究生80人先后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袁家村、昭陵开展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活动由班主任李金檀老师带队。本次研学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源中华文明、体悟民族精神和观察乡村文明振兴,引导新闻传播学子在知行合一中思考守护、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课题。
师生们第一站来到了陕博秦汉馆,溯源秦汉文明的发展脉络。师生们重点参观了“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沿着六个单元的历史脉络,系统了解了从秦始皇帝创“大一统”政治格局,到汉武帝时期完善并贯彻这一理念的完整历程。通过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与对外交流的全方位展示,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大一统”不仅是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基石,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源头。
讲解老师为大家生动解读了杜虎符、皇后玉玺、鎏金银竹节熏炉等重点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一件件铭刻历史的文物与恢弘的历史叙事,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大一统”等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扩充,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励着学子们从深厚文明底蕴中汲取精神力量。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被誉为“关中印象体验地”的袁家村,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感悟在党的领导下,这个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跨越式发展知行合一的时代内涵。袁家村的发展,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的现场教学课。同学们在与村民、创业者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乡村建设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生动的乡村党建、文旅发展、共同富裕成功故事,为研学的同学们提供了基层视野,更加深刻理解了解放思想与艰苦创业的精神。
实践课的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位于礼泉县九嵕山上的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开创了唐代“因山为陵”制度的先河。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到昭陵由唐代著名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其布局仿照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廓城。此次探访昭陵,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盛唐气象,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历史遗产守护工作的重大意义。
此次“博观通鉴·知行合一”主题研学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创新实践。通过将课堂设在历史现场与乡村街巷,学生们在行走中阅读中华文明,在调研中感知时代脉动。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观察与实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广度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激发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文:姜思容/图:李金檀/审核: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