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新闻教研室举办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5-12-24 / 信息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 浏览次数:1534
继新闻传播学院建院1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
金石副教授谈到她在北京大学访学时受益于优秀学术平台和科研资源,在完成自己科研项目的同时也接触到社科领域其它优秀的研究者,健全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刘新利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中央民族大学访学期间专注于宗教、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跨学科研究将扩展新闻学研究的知识地图。李西莉老师认为外出交流单位和新闻传播学院本身都有各自的优势学术资源,老师们应平衡自身心态,于无声处耕耘和突破。李炜老师结合在美国访学时对于教育和传媒本身的观察,提出新闻学教学与科研必须紧密关照到受众接触新闻方式与平台的变化,重视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等传播空间的影响力,新闻传播教育要应需而变,应势而立。彭敏老师结合自己参加的专题研讨培训,针对新闻法规与传播伦理研究如何服务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同与会老师交流了问题意识在新闻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卞丽敏老师谈及自己在人大交流学习时的经历,强调在“全球村”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实务教学无论身处何地都应树立国际传播观念,要善于抽丝剥茧新闻事件发生、发酵的传播关系。陈航行老师结合自己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在《西安晚报》挂职期间的工作经历,提出了不同体制媒体在运营中的偏向与困境,谈到了自己对移动阅读时代“浅阅读”和“碎片化”传播对深度报道的冲击。摆卉娟老师结合自己在新闻传播学院和团委的教育工作以及外出交流经验,提到国内高校对校园新媒体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认为校园媒体是开展传播实践的良好平台,应鼓励更多学生发掘身边的新闻。
袁爱中教授谈及自己的研究心得时,颇有耐心地解答了老师们的疑问,认为无论是宗教传播还是文化传播都应该在新闻传播领域做到话语转换,跨学科研究虽然艰难,但拨云见日后的愉悦更会坚定研究者的信念,学科共通与多元对话应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秉持的研究态度。
周德仓院长听取了老师们的汇报,并在期间不断与老师们交流。他谈到现阶段应该立足于现实,深耕民族新闻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在融入多学科关照的同时一定要恰当转换研究视角。同时,他认为研究者应该珍惜和保持自身的研究精力,凝聚议题,切实发挥社科研究的价值。
在受益于校际交流的同时,与会老师均肯定了此次教研室内部交流对于自身研究视野和困惑的启发。教研室主任金石表示以后将推进教研室教学、科研交流的常态化,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持续推进学术共同体内老师们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此次活动亦是新闻教研室贯彻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和学院党员大会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重新强调专业人才培养中学院式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倡导教师夯实自身的教学技能、科研水平,恪守严谨治学态度,正确担当新闻人的社会角色。 (文:李炜/图: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