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学院动态

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师赴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

发布时间:2020-11-23 / 信息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 浏览次数:4086

11月21日,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暨第五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在华东师大丽娃河畔举行。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教研室主任王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在读)、专业教师朱瑞臣赴上海参加论坛。
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1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及业界人士围绕论坛主题“解构与重塑: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主持传播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学术焦点进行深度研讨,意图剖析新媒介环境下易变复杂的表象,重新定位人在主持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并寻找重新构造学科和行业的新思路和新力量。
智能媒体环境下,人人都能做直播、录音、录像并上传。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与艺术学院教授曾志华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持传播原有的话语权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在重塑。因此,在新的传播生态中,我们要做互惠共生、联合协作,不断控制和优化自己所处的传播生态位,以此占据更好的优势。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虚拟主播、网络直播的兴起,主持传播和智能技术的融合边界不断拓展。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提出,智能时代的口语传播并不是主持传播和智能技术的简单叠加,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教授高贵武认为,媒介技术发展在不断拓展人与人交流的物理时空,从而真正实现人类传播向“面对面”的回归。在当今技术发展的全媒体背景之下,“我们的主持传播应该说是迎来了最好的一个时代。”
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姚争教授从2019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现状出发,提出了智能时代的教学应变策略。他建议各高校积极探索“3+N”教学模式,进行多方向、强指向的跨学科培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文科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人才。
“视听融合传播”在大众传播、社会传播的发展中优势愈加明显,直播带货、微视频、vlog等传播形态的变革引起了学界、教育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教研室王彪主任认为,媒体人才的培养转向成为各大院校讨论的重点,视听传播的重要走向是视听型、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未来传媒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重点。播音主持专业作为有声语言传播人才、声画传播能力素养研究和教学学科,在媒体视听融合传播中的作用将愈加明显,其不仅是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核心,更是培养融合性、跨媒体、多媒体传播人才的口语传播能力、语言传播素养与形象传播人才的关键学科,其自身方向改革也已经纳入规划。
西藏民族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自2009年建成以来,在人才培养、教学突破与科研推进上不断取得可喜成果。专业连续获得校级、省级和国家部委的教学成果奖,专业教师连续获得自治区级和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专业出版了全国播音主持类核心教材专著,成为高校影视学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的首届理事会成员。在专业科研教学并重的改革中,已经涌现出了数篇核心期刊文章与优秀科研成果。西藏民族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有着巨大的建设潜力与发展空间,其潜在的品牌力与带动力已经初见端倪。文:朱瑞臣/审核:周德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