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学术交流

西藏文化对外传播平台建设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1-08 / 信息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 浏览次数:6819

        11月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少数民族地区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研讨第三分论坛“对外传播平台建设”在新闻与传播学院209会议室成功举办。分论坛由新闻与传播学院泽玉教授、外语学院高全孝教授共同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曹培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教授及青海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才让卓玛教授等5位嘉宾担任评议专家。

        上半场,泽玉教授介绍了西藏文化对外传播平台的基本情况,对平台未来规划的推进与发展进行讲解;蔺海元老师对广播电视教研室学生作品进行介绍和展播,现场展播了《尼木》《了不起的扎木念》等学生自编自导的七部作品,学生用视频作品讲述了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故事,用影像记录西藏变迁,传播西藏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李梦华分享了在央视工作期间对AIGC的认识和展望,从文本、图像和视频三方面介绍了AI技术生成和实现;李炜教授发表了关于平台可供性视角下西藏故事传播的价值共创的研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性。在评议环节,钟新教授提出在对外传播中要充分发挥民族优势,作品要与观众产生共鸣,同时建立平台链接;曹培鑫教授表示不仅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还要激发学生创新性、实验性;才让卓玛教授认为涉藏纪录片要真实表现西藏文化,要深入挖掘内视角;云南大学晋群副教授表示在技术成为主流的当下,扎根于民族和田野,保持自身的真实和特色十分重要。
        下半场,汪罗老师以“西藏形象国际传播:一个本质化的论域?”为问题意识,廓清了西藏形象国际传播的三重内涵及其规范性传播路径;王子豪老师以尼泊尔记者团访藏区为个案,分享了南亚记者涉藏叙事的多维结构与涉藏国际传播致效的多种可能;伊丰老师以西藏基层官方抖音账号为例,从三个方面厘清了西藏基层媒体短视频账号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新尝试;杨臻老师对涉藏外宣节目文本翻译项目进行介绍,并分享涉藏外宣节目字幕翻译关键词及信息分类;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杨筱奕以小红书非遗集市为案例,阐述非遗传播线上数字摹画与线下具身实践再造“地方性”的可能性;刘小三教授对“中尼铁路和南亚交流”公众号的具体实践及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进行详细分析交流,指出“公众号”国际传播中要做到宏大叙事与微型叙事相结合、叙事与叙理相结合。在评议环节,曹培鑫教授指出研究可以从宝贵的实践经验出发,做好质化分析;钟新教授从资源角度提出要加强与南亚、尼泊尔等优秀记者的合作,促进交流共建,做到合作共赢。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魏峰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分论坛结构紧凑丰富,涵盖西藏文化对外传播的多个议题,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西藏文化对外传播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宝贵机会。
(文:李鲁豫/图:乜洋帆/审核:金石)